鉅變中的兩岸貿易

圖╱新華社

各經濟體對中國出口變化

人都有偏見,數字原本是用來匡正人的偏見,但由於指標紛繁,於是各挑各的數字,各說各的故事,真相也就愈加模糊,就以近年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出口依存度)降低一事,多數時候官方的說法是:「臺灣對大陸市場依賴逐年降低,顯見政府協助廠商分散出口市場已見成效。」

過去八年(2017~2024)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由41%降至32%,降幅是非常大的,然而這是否是政府協助廠商分散市場使然?很難說,事實上,各國也有相同的情況,南韓由25%降至19%,日本由19%降至17%,美國、歐盟的情況也一樣。

原因一:美中貿易紛擾

這說明對大陸出口比重降低,也普遍發生在各國,大家不禁想問: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現象?第一當然和美國有關,自2017年川普當上美國總統以來,美中貿易紛擾不斷,川普不斷加徵大陸關稅,這自然會使得外商把生產線移往他國,這麼一來,昔日「投資帶動貿易」的出口效果就減少一些,對大陸出口依存度也就同步下滑了。

讓各國對大陸出口依存度降低,還有另一個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大陸供應鏈自主性提高,昔日須自臺灣、日本、韓國輸入的原物料、零組件,隨着技術進步,大陸已可以自行生產,不假外求,如此一來,來自大陸的訂單自然會減少,各國對大陸出口依存度降低,理之必然也。

二戰結束以來,各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都會運用「進口替代」,以提升本國生產力,2000年以來大陸成爲世界工廠,自然也會循進口替代,二十年前經濟部「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資料顯示,海外臺商所需原料、半成品及零組件於當地採購的情況日漸普遍,這些年大陸在面板、半導體、太陽能、電動車等領域後來居上,自家都能生產了,何必進口?

原因二:大陸廠商自給自足

八年來(2017~2024)大陸進口占GDP由14.7%降至13.8%,如果同期間出口占GDP也下滑,那就是出口走疲,無法解釋成原料、零組件不假外求了,但資料顯示,同期間大陸出口佔GDP比率由18.1%升至19.1%,八年來大陸進口趨緩,出口卻擴張,足證出口所需的中間投入,愈來愈多是由自家廠商供應。

如果不相信,我們可以再對照一下大陸海關資料,八年來日、韓、美、歐盟在大陸進口市場佔有率明顯下滑,臺灣變化不大,拉丁美洲、非洲佔比則扶搖直上,這反映或迫於貿易戰,或隨着技術進步,昔日大陸仰賴亞洲、歐洲、北美提供關鍵零組件的情勢已經改變,大陸不再那麼需要他國的技術了,這是個警訊。

最後我們一定要想想,八年來我們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大幅降低,到底是我們主動分散市場的結果?還是大陸供應鏈自主性提升使然?看來,後者纔是正確的解讀,隨着大陸產業升級,未來幾年我們對大陸出口依存度還會再降,面對兩岸貿易的鉅變,我們得臨深履薄來因應這個變局。

小檔案■「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2002年報告,詢問2001年海外臺商(以大陸臺商最多)最主要的海外事業生產原料進貨來源爲何(複選),81.1%的業者表示由臺灣提供,半成品及零組件主要進貨來源,也有75.0%表示由臺灣提供。

小檔案■「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2006年報告,詢問臺商最主要的海外事業生產原料進貨比率(單選),表示由臺灣提供的廠商佔比,三年來(2003~2005)由42.5%降至39.7%,零組件及半成品由臺灣提供的廠商比率也由49.3%降至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