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諾貝爾得獎學說:面對AI挑戰 要創新也要淘汰
二○二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三位學者,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經濟成長的解釋」。學者專家表示,獲獎人揭示的創新驅動經濟正是臺灣目前要努力的方向,政府與企業都要思考,要站穩供應鏈地位必須要不斷投入研發創新;「創造性破壞」則是提醒政府,如果企業技術或經營方向不合時宜,應該讓市場機制去淘汰。此外,今年得獎組合結合理論與經濟史分析,強調技術創新如何推動長期成長,呼應當前AI快速變革下的經濟挑戰。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說,得獎學者特別提到對保護主義的不認同,在此美國發動關稅戰時點,正是某種程度對川普推動貿易障礙保護主義的迴應。臺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指出,本屆獲獎成果與去年諾貝爾獎強調的「包容性成長」主題一脈相承。當AI與自動化重塑勞動市場,創新帶來機會,也加劇轉型壓力,各國須在技術進步與社會包容間取得平衡;若缺乏完善的再培訓與勞動轉型機制,可能引發「盧德式反彈」—即民衆因科技取代工作而產生的反科技情緒。
邱達生表示,得獎學者揭示創新是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尤其要持續科技創新,臺積電就是最好例子,即使成績不斐,每年研發支出還是很多,並享有各種專利。至於創造性破壞,邱達生說,在資源有限情況下,政府不能繼續鄉愿,對於技術或經營不善的夕陽產業,應該要讓市場機制淘汰。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以前驅動經濟成長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是要素驅動,靠土地、人口,後來進步到效率驅動,接下來是創新驅動,一旦知識投入,一個App出現,影響非常廣泛,也就是人口不一定要很多,但透過創新力量創造更高經濟成長模式,例如歐洲很多小國因爲自由開放的教育制度產生新的經濟活動,人均GDP反更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