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朱浩:零售整併後 物流新戰場

商研院策略所所長朱浩。記者黃義書/攝影

臺灣的流通業進入新戰國的時代,不但是大者恆大,更有多角化經營的趨勢,不只「超商超市化、超市超商化」,連量販、電商都是整並的範圍。專家認爲,在上下游整合後,未來的關鍵就是物流,如何讓消費者能夠快速的得到需要的商品,就是決定勝負的戰場。

近期兩年統一、全聯在流通業的佈局動作都很大,統一買下家樂福之後,又跨進電商領域,陸續投資雅虎、網家,全聯同樣也買下大潤發,並發展全支付,相較來說,全家就相對沉寂。但商研院策略所所長朱浩表示,全家同樣在發展,且走的是不一樣的道路。

朱浩表示,統一集團原本就有製造業,7-ELEVEn的通路也相當強勢,加上量販與電商,等於已經涵蓋零售通路的整個版圖,可說是沒有缺口,但電商方面的營運,還需要看未來如何整合。

至於全聯,有超過一千兩百家超市深入社區,加上積極佈局生鮮,也相當貼近民衆生活,雖然店數並不像7-ELEVEn一樣多,但併購大潤發,加上全支付、全電商,也形成貼近民衆生活的生態系。

外界總認爲全家不像上述兩大通路多角化,但朱浩表示,全家的發展並不是對外結合與併購,若說統一與全聯是在「做大」,全家就是在「做精」。

朱浩說,全家App與會員的連結度極高,例如可以設定減重目標,App會提供累積熱量、餐食購買建議,深化消費者需求,提供需要的商品,光是健康餐食的營收,在短時間就突破十億元。

朱浩也說,過去的綜合零售業界線明顯,但現在界線已經逐漸被打破,原本不同型態的產業瞄準的是不同的消費者,而整並潮後,納入的消費者範圍更大,如何快速拿到商品,成爲民衆最關注的問題,消費者甚至願意負擔物流費用。

朱浩指出,過去物流中心都集中在北部,而都市附近就有衛星倉,但衛星倉的規模並不會太大。消費者偏好如流水,衛星倉不會是最終解方,業者在南部勢必也要打造物流中心,在零售整並之後,接下來的新戰場就在物流,不只電商,通路的補貨速度也是,誰能讓消費者更快拿到商品,誰就能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