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流佔比上升?專家:甲流乙流合併感染並不普遍,重點關注早期信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佳英 廣州報道

國家流感中心近期發佈的流感監測週報顯示,從整體流行情況來看,甲流仍佔大多數,爲檢測到的流感病毒陽性標本99%以上。不過,甲流比例下降,乙流佔比有所上升。

2025年第7周(2月10日至2月16日),全國(未含港澳臺地區,下同)檢測到4471份流感病毒陽性標本,其中4430份爲A(H1N1)pdm09,20份爲A(H3N2)。剩下的21份爲B(Victoria)系流感毒株,約佔檢出陽性標本的0.5%。在第6周(2月3日至2月9日),B(Victoria)系流感毒株則佔檢測到的流感病毒陽性標本0.4%。

在此背景下,“甲流和乙流同時感染”被更多人關注到。在社交媒體上也有患者分享自身甲流乙流疊加感染的情況,此前亦有41歲媒體人因甲型流感合併乙型流感引發多器官衰竭離世。

多位臨牀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甲流具有較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和廣泛的流行性,臨牀症狀可能更嚴重;而乙流感染範圍相對較小,多爲局部流行。儘管有甲流合併乙流導致重症的案例,但二者同時感染並不普遍。而在治療策略上,甲流與乙流合併感染與單純甲流的治療原則和藥物選擇差異不大。

甲流乙流合併感染並不普遍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國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曾透露,本次流感流行季前期以H3N2亞型流感病毒爲主要流行株,乙型流感病毒佔比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攀升,甚至部分省份乙型流感病毒佔比超過了甲型流感病毒。

甲流與乙流病毒的致病機制或發病進程有何差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程璘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流感主要分爲甲型和乙型,兩者均屬於流感病毒,但在發病機制及發病進程上存在差異。甲流具有較強的免疫逃逸能力,易於較廣泛的流行,且臨牀症狀可能更爲嚴重;相比之下,乙流的感染範圍相對較小,多是局部地區內小規模流行。

儘管有甲流合併乙流導致重症的案例,但二者同時感染的情況並不普遍。程璘令解釋稱,其一是交叉免疫力有限,感染甲流後產生的免疫力對乙流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護。其二是流感病毒不斷髮生變異,即使感染過一種亞型的流感病毒,仍有可能感染另一種亞型的流感病毒。其三是免疫力下降,如果身體抵抗力下降或沒有接種過疫苗,更容易感染另一種亞型的流感病毒。

有時也會出現多種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的情況。程璘令表示,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羣中,流感病毒(甲流、乙流)、鼻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存在感染的可能性。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兒童中較爲常見。

值得注意的是,流感有可能引發重症,尤其是甲型流感。程璘令指出,從引發的症狀來看,甲型流感常引起發熱,咳嗽,有時引起肺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等重症情況,其重症比例相較乙型流感更高。乙型流感症狀相對較輕,但在兒童、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中,也可能導致重症。

那麼,如何識別流感重症化的早期信號?程璘令介紹稱,重症化早期信號包括持續高燒39度以上超過三天、呼吸窘迫、神經系統症狀如意識模糊、嗜睡等。若血氧飽和度低於93%或高危人羣基礎病症狀加重,應特別警惕。

目前看來,臨牀重症病例較少。但專家指出,近年臨牀亦發現青壯年無基礎性疾病患者出現重症的病例,且更多是流感後繼發細菌或者真菌感染。這可能與免疫系統過度激活產生的炎症風暴或病毒感染後繼發的細菌、真菌感染有關。

程璘令進一步強調,雖然引起重症化的比例不是特別高,但仍存在這樣的情況。例如,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在接觸病毒後可能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激活,導致炎症風暴,進而對自身發起攻擊,造成炎症失控。這在青壯年健康人羣中往往是導致重症化的重要原因。流感病毒感染還可能累及多個器官,如導致病毒性心肌炎、腦炎和腦膜炎等,增加死亡風險。

流感監測週報顯示,雖然不同地區的季節性流感活動水平仍在波動期,但當前流感仍處於流行期。例如,在2025年第7周,南方省份哨點醫院報告的ILI%(流感樣病例佔門急診病例總數百分比)爲4.7%,低於前一週水平(5.5%),高於2022至2023年同期水平(2.7%和1.9%),低於2024年同期水平(7.7%)。

而在兩週前,2025年第5周(1月26日至2月2日),南方省份哨點醫院報告的流感樣病例佔門急診病例總數的7.4%,高於前一週水平(5.2%)。

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根據監測數據研判指出,廣東省本輪冬春季流感流行強度低於全國高峰和廣東省上一年冬春季高峰水平。但隨着春節後返工返校,人員流動和聚集活動增加,人員密集的集體單位發生暴發疫情的風險升高;預計全省流感流行仍將持續數週。

治療原則與藥物選擇如何?

在此背景下,仍需對流感防治保持高度警惕。程璘令表示,在治療策略上,甲流與乙流合併感染與單純甲流的治療原則和主要藥物選擇差異不大。目前,臨牀上主要採用抗病毒治療,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如奧司他韋、帕拉米韋以及CAP依賴性內切酶抑制劑,如瑪巴洛沙韋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奧司他韋對乙型流感病毒效果不如甲流。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病情嚴重程度、年齡、基礎性疾病等,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流感病毒具有較高的變異性,這可能增加免疫逃逸的風險,從而影響疫苗和藥物的防護效果。然而,當前臨牀使用的藥物仍對流感病毒保持了有效的治療效果。

“目前研發的抗流感病毒藥物主要針對病毒關鍵且相對保守的靶點,例如神經氨酸酶和聚合酶複合體中的某些保守結構域。正因爲這些靶點在各病毒亞型中具有較高的保守性,所以即便病毒發生變異,許多臨牀常用藥物(如奧司他韋和瑪巴洛沙韋)對甲型流感病毒各亞型仍保持較高的療效。”程璘令進一步指出。

《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5年版)》已明確了我國已上市的對流感病毒敏感藥物清單,包括奧司他韋、帕拉米韋、扎那米韋、瑪巴洛沙韋、法維拉韋及阿比多爾,而金剛烷胺與金剛乙胺則因耐藥性問題被排除在外。

展望未來,流感治療的藥物選擇或將日益豐富。近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以及來自北京的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的研究團隊先後發表關於新型抗流感藥物的研究。涉及的兩款藥物均與瑪巴洛沙韋作用機制類似,其中瑪舒拉沙韋(GP681)作爲一種新型PA抑制劑,作用靶點機制與瑪巴洛沙韋相似,在體外對甲型和乙型流感表現出抗病毒活性。

另一款新型口服抗流感藥物ZX-7101A的臨牀研究也顯示,該藥物針對甲、乙型流感及高致病性禽流感有廣譜抗病毒活性,其體外抗病毒活性與瑪巴洛沙韋相當。

此外,早期檢測、準確診斷與及時治療是流感治療策略中的關鍵環節。流感治療若在起病初期,尤其是48小時內啓用抗病毒藥物,往往能取得更佳療效。

鑑於當前仍處於流感流行季節,疫苗接種仍不失爲一種有效的預防措施。王大燕強調,甲型流感引發的免疫反應不能爲乙型流感提供有效的免疫屏障,故建議高風險羣體儘早接種流感疫苗。換言之,個體在甲流康復後仍有可能遭遇乙流侵襲。儘管疫苗接種一般建議於秋冬季實施,但感染後等待2至4周亦可安排接種。

康敏進一步指出,在2024年下半年以來尚未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羣,尤其是兒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在本流行季內仍可以預約接種。

在疫苗選擇方面,程璘令着重說明,疫苗的保護效能取決於疫苗株與流行株的匹配程度。當前市面上的流感疫苗對甲、乙型流感均具備一定的保護力,但保護範圍存在差異。三價疫苗包含兩種甲流毒株(H1N1和H3N2)及一種乙流毒株(BV),而四價疫苗則覆蓋了兩種甲流毒株與兩種乙流毒株(BV和BY)。相較於三價疫苗,四價疫苗因額外包含BY毒株而提供了更廣泛的保護,更適合高危患者、孕婦及慢性病患者使用。

多地疾控中心亦發出警示,建議流感流行季節期間,60歲及以上老年人、5歲以下兒童、孕婦及基礎性疾病患者等高風險羣體儘量避免前往人羣密集場所。如確需前往,應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