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對“旅遊品味”,應客觀看待

旅遊品味,是一個有些敏感的話題。關鍵在於是說遊客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水平,由於遊客爲數極大、牽扯麪兒很寬,若惹得誰不耐煩或翻了臉,就相當於是“找啐”!

最近,知名的壺口瀑布景區用作拍照道具的毛驢受到投訴,成爲一時旅遊輿情的熱點,爲炙烤而悶熱的夏日帶來了些許輕鬆和笑意。投訴理由是毛驢的生殖器官自然裸露、影響遊客觀瞻,主管機構受理了投訴,並責令驢主設法整改,豈料不蔽反凸、欲蓋彌彰。參與吐槽者有各自的視角,但大多責怪投訴者無事生非“找茬兒”;在我看來,這反映的則是一個旅遊品味和審美意趣問題。

這類事情貌似少見,似可作爲逸聞趣事收錄於《世說新語》(現代版),然而在旅遊發展現實中卻無獨有偶。記得在文化和旅遊的行政機構合併不久,我到廣東韶關丹霞山就聞聽一則趣談,說有暗訪社會低俗現象的“專家”,指斥丹霞山“陽元石”之名涉嫌低俗,要求其更換雅號以正視聽。丹霞山景區接到意見之後,立馬答辯陳述、予以婉拒。

大致理由如下:其一,丹霞山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當年組織審覈認定時無人對此提出異議,備案材料載明的就是“陽元石”之名;其二,“陽元石”關乎當地古老的生殖崇拜,是老祖宗遺留的傳統文化,且在世居土著居民的稱謂中,其名稱遠比“陽元石”更爲露骨和勁爆;其三,無數中外名人和國內外遊客並不認爲“陽元石”醜陋粗俗,不僅紛紛排長隊留影紀念,而且踊躍購買以“陽元石”爲主題的文創產品;其四,在國內外的丹霞地貌景區中,“陽元石”是最具影響力的IP形象,一時改名恐將給景區企業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如此一番有理有據的“回懟”,讓那條專家建議胎死腹中,陽元石依舊還叫“陽元石”,如南天一柱傲然聳立在廣東丹霞山。

由此回看“壺口之驢”的投訴與處置,所以讓人如此吐槽與調侃,大抵是主事者缺少了一些丹霞山“陽元石”那股傲然不屈的陽剛之氣,一個遊客的意見能代表大多數遊客嗎?如果所說意見壓根兒就不在理,他是天王老子又能怎麼樣!

當然,這一類型的遊客品味,現實中所佔比重極小,屬於罕見之“異象”,較大量的則是遊客的行爲舉止,以及景區爲迎合遊客的諸多“搞怪”。譬如,現時全國景區、民宿區進入泛紅和飄紅時代,哪兒都是“大紅燈籠高高掛”,難找真正生活中應有的顏色;再是旅遊區裡氾濫起“想你”的牌子,諸如“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風吹到了XX”、“想你的風抽到了XX”,以及“此生必駕XX”,除此之外難道就理屈詞窮了?還有,什麼玻璃棧道、打鐵花、摔碗酒、不倒翁小姐姐、賣傻搞笑的自虐、大雜燴的雜耍演藝,到底對應的是哪一類型遊客的品味?

基於此,我有點兒認同這樣的看法,不可高估遊客的欣賞品味。何以輕出此言?

——當旅遊進入大衆化,成爲生活的一項必需品,每年全國出遊超60億人次,人均出遊四五次。這樣,旅遊者就幾乎是全體國民或老百姓的概念,旅遊品味自然就不會有多高。我問過一低價旅遊團的參加者,他的自我感覺挺不錯,說來回10天飛機往返、包吃包住包玩兒、導遊也不強迫購物(因已有人買了不少),因此,覺得物美價廉、遊有所值。這種初級階段的旅遊感受,自有他的視角和道理,很難評價什麼對錯,但要論及旅遊品味如何,恐怕纔剛站到旅遊起點上。

——從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進程看,當下的旅遊業應已靠近世界強國的門檻。但在業界一些人看來,這或是旅遊舉國體量給人的觀感,若落到旅遊個體上,發展階段和欣賞品味或許差距還不小。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旅遊歷史不長,大衆參與時間更短。白髮蒼蒼的歐洲老人不乏出國旅遊者,而我國社會輿論則認爲退休者不如好好呆在家裡;歐美旅遊者久已信奉旅遊度假的3S理念,而我國出遊主流卻仍是周遊列國、多逛快跑。

——古語云,“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對客源市場的細分研究來說,可謂是真理級的終極指導方針。遊客消費的選擇,不僅可分爲初級、中級和成熟,各階段還可劃分很不相同的消費圈層。有的不愛出遊,被家人硬拽纔出來;有的一上車就睡覺或就打牌,對遊覽觀光無啥興致;有的就是衝着追星、追網紅、追旅拍,具體旅遊吸引物並不在意;有的就是比賽“多打卡”“跑得快”,形象越接近“特種兵”就越自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很難評價品味之高矮。

——隨着進入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各類新媒體對旅遊市場寵愛有加,民衆的旅遊品味也被添油加醋,甚至到了甘願領受精神綁架的程度。回首近些年的旅遊市場風雲,哪一回都離不開它們推波助瀾:從追逐點擊量、傳播率,到新任文旅局長出鏡代言,再到鼓吹打卡旅遊、搭子旅遊,再到製造網紅城市、寶藏小城,再到捏造時髦看點、流行風尚,每一波都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折騰完了便一地雞毛、任其狼藉。這種基礎上的旅遊品味,網媒所扮演的大致類似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角色。

以某些網紅城市的催化劑--“燒烤”(或“麻辣燙”)爲例,回首一望仍覺得焦糊味嫋嫋。我聽大連市文旅局的一位領導說,當地雖擁有豐富而優質的原材料,但燒烤不可能在該市火起來;因爲大連是接軌國際的時尚之都,市民更欣賞鋼琴、芭蕾、美聲、交響樂。那麼,淄博作爲戰國七雄、春秋五霸之天潢貴胄,作爲代表中華餐飲文明的魯菜發祥地,燒烤怎麼就一舉成名、登堂入室了?這着實讓人不可思議。就文旅資源的品位和分量而言,按照矬子裡拔將軍去排列,恐怕排到第30位,燒烤在淄博市也未必數得着。但有一點令旅遊業界刮目相看:就是如按照慣常的操作邏輯,在燒烤火了的次年、今年乃至無窮,當地應該趁熱打鐵、火上澆油;非常令人意外的是,不只一家中央媒體記者說,淄博市領導和有關部門對燒烤話題一律“不再接茬”。爲何,是像大連人內心的那般初衷被喚醒?還是要回歸原本應有的歷史尊榮和文化氣質?這的確是耐人尋味和思索的。

那麼,對於旅遊品味的話題,該有怎樣的一些認識呢?我認爲,以下幾點應該是比較明朗的:

一是承認遊客品味的現實狀況。近些年,不時見到一些極端行爲的報道,嚴重敗壞了遊客形象和旅遊品味。譬如,在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三清山巨蟒峰,有人爲攀巖而打入26枚巖釘;在新疆賽里木湖畔的草地,有越野車的自駕者玩漂移40分鐘。當然,司空見慣的則是旅途之人的不文明之舉,如抓鳥、逮魚、折花、摘果、撿石;因屢有自駕者不講公德、擾亂居民生活,有的城市被迫出臺房車、自駕車禁停規定。凡此種種,說明我國遊客的品味有待逐步提升。

二是承認形形色色的品味追求。遊客的成長、條件、教育、審美、喜好都有差別,便決定了旅遊趨向和品味千差萬別。民衆選擇旅遊產品和消費方式,也就如同對業餘生活的安排,必定五花八門、各美其美;就像全國近3億退休者的活法,實際分成無數的“圈層”,很難說哪種是最好的。因此,即使從今往後發展100年,也形成不了最大的公約數,差異、個性、特色就是大衆旅遊品味的最基本特徵。

三是承認旅遊品味提升的發展趨勢。無論人有多少,選擇會有多雜,但總有大方向、大走勢、大潮流、大規律可循。譬如,從觀光到度假,從奔波到休閒,從打卡到深度,從單一到多樣,這就是旅遊發展的大趨勢。不論是波浪式、螺旋式、過山車式,大方向是向上的。這裡未必有深奧的道理可講,但必然性是無疑的。就像不少女士追求各式的名牌,未必符合收入和職業狀況,但心態都是嚮往大牌的;再如嗜酒之人,窮困之時只能喝廉價酒,等到有了很多錢,便一定追求世界知名的高端酒水。但願旅遊品味的選擇,也是同樣的道理和走勢。

四是承認國民旅遊品味需適度引領。作爲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旅遊品味和消費選擇應該樹立必要的導向;若放眼世界看去,每年億萬人次出國出境旅遊,旅遊品味也就關乎國家臉面和形象。因此,每逢中國旅遊日,集中宣傳惠民便旅的措施,倒像是有些小兒科;從與國際接軌的需求看,還應引領國民旅遊理念和旅遊品味提升,以領悟旅遊真諦、感受旅遊美好。一個市縣吸引人潮涌動的客流,假期賺得盆滿鉢滿,未必已達多高的發展境界;未來旅遊發展應遠不止於此,還應注重健康向上、愉悅精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作者:高舜禮; 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