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冰雪旅遊發展現狀、問題及路徑

繼北京冬奧會後,哈爾濱第九屆亞冬會正在火熱進行,賽場上各國運動健兒激烈比拼。賽場外,大江南北的遊客匯聚黑龍江,助力冰雪旅遊持續升溫。入冬以來人氣和熱度持續攀升,華夏大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豐富的冰雪項目讓遊客流連忘返,也催熱了住宿、餐飲等行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冰雪經濟作爲新增長點,推動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遊全產業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擴大消費成效機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二零二五年重點任務,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冰雪經濟。這個冰雪季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支持冰雪經濟發展,涌現出一系列冰雪家產品,從傳統的滑雪、滑冰到新興的冰雪攝影、冰雪研學、冰雪旅遊,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在變得豐富多元。如何持續推動冰雪和文旅、體育、科技等產業深度融合,讓冷資源激活熱產業,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成爲各地關注的新課題。

一、發展現狀

(一)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旅遊體驗多樣化的追求,冰雪旅遊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特別是在冬奧會等大型冰雪體育賽事的帶動下,民衆對冰雪旅遊的熱情高漲。國內多個冰雪旅遊熱門目的地,如哈爾濱、長白山、亞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地,遊客接待量逐年攀升,冰雪旅遊收入也屢創新高,市場規模不斷擴容。

(二)產品類型日益豐富

如今的冰雪旅遊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賞冰玩雪項目。除了經典的冰雕展覽、滑雪活動外,還涌現出衆多新穎的產品。例如,冰雪主題樂園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和互動體驗項目,打造出奇幻的冰雪世界;冰雪小鎮將民俗文化與冰雪景觀深度融合,遊客既能欣賞美麗雪景,又能體驗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冰雪康養旅遊則結合了冬季養生理念,推出溫泉療養、冰雪瑜伽等項目,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三)區域協同發展趨勢顯現

爲了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各地開始加強冰雪旅遊區域間的合作。一些相鄰地區聯合打造跨區域的冰雪旅遊線路,整合冰雪資源,形成更大規模的旅遊吸引力。例如,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攜手合作,共同推廣“東北冰雪遊”品牌,通過串聯各地特色冰雪景點,爲遊客提供更豐富、更連貫的旅遊體驗,促進了區域冰雪旅遊的協同發展。

(四)數字化與智能化應用逐漸普及

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冰雪旅遊行業積極引入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許多冰雪景區搭建了智慧旅遊平臺,遊客可以通過手機 APP 實時查詢景區信息、預訂門票和項目、導航導覽等。智能設備在滑雪場等場所廣泛應用,如電子票務系統、智能雪道監測系統等,提高了運營效率和遊客體驗的便捷性。同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也被應用於冰雪旅遊產品的開發中,爲遊客帶來沉浸式的冰雪體驗。

二、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雖然冰雪旅遊產品種類有所增加,但在一些地區,產品同質化問題依然突出。很多冰雪景區和項目在景觀設計、活動內容等方面缺乏獨特性,模仿痕跡較重。例如,不少地方的冰雕作品題材相似,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和創新元素;滑雪場地的設施和服務也較爲雷同,難以滿足遊客對個性化、差異化旅遊體驗的需求,導致市場競爭激烈,限制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

部分冰雪旅遊目的地的基礎設施不能完全滿足遊客的需求。交通方面,一些偏遠的冰雪景區交通不便,道路狀況差,尤其是在冬季惡劣天氣下,道路積雪結冰,給遊客出行帶來諸多困難。景區內部的配套設施也存在不足,如停車場容量有限、公共衛生間數量不足且衛生條件不佳等。此外,住宿和餐飲設施的品質和檔次參差不齊,高端優質的住宿資源相對匱乏,而一些低端住宿場所的服務和設施難以達到遊客期望,影響了遊客的整體體驗。

(三)專業人才短缺

冰雪旅遊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人才短缺問題較爲突出。一方面,缺乏既懂旅遊管理又熟悉冰雪運動和冰雪旅遊產品開發的複合型人才,導致在項目規劃、運營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一線服務人員如滑雪教練、冰雪導遊等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滑雪教練未經系統培訓,教學質量難以保證;一些導遊對冰雪旅遊知識瞭解有限,無法爲遊客提供專業、深入的講解和服務,制約了冰雪旅遊服務質量的提升。

(四)季節性限制明顯

冰雪旅遊受季節影響較大,主要集中在冬季,旅遊旺季時間較短。這使得大部分冰雪旅遊企業在旺季時面臨巨大的運營壓力,而在淡季則客源稀少,設施閒置,造成資源浪費和經營成本增加。此外,季節性經營也限制了從業人員的收入穩定性,不利於行業人才的長期留存,對冰雪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五)生態環境壓力增大

隨着冰雪旅遊的火爆,大量遊客涌入冰雪旅遊目的地,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壓力。一些景區爲了滿足遊客需求,過度開發建設,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例如,不合理的滑雪場建設可能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旅遊活動產生的大量垃圾如果處理不當,會對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同時,遊客的不文明行爲也可能對當地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影響冰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路徑

(一)加強產品創新與差異化發展

各地應深入挖掘本地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冰雪旅遊產品。結合當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開發具有地域文化內涵的冰雪主題活動和景觀。例如,在冰雕創作中融入地方傳統藝術元素,以當地歷史故事爲藍本設計雪雕作品;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冰雪節慶活動,展示獨特的民俗表演和傳統技藝。同時,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運用新技術、新創意開發新穎的冰雪旅遊產品,如冰雪主題的虛擬現實體驗項目、冰雪科技展覽等,滿足遊客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提升產品競爭力。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加大對冰雪旅遊基礎設施的投入。在交通方面,加強通往冰雪旅遊景區的交通網絡建設,改善道路狀況,提高冬季道路的防滑、除雪能力,確保遊客出行安全便捷。在景區內部,完善停車場、公共衛生間、休息區等配套設施,提升景區的服務承載能力。加強住宿和餐飲設施建設,打造多層次的住宿體系,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遊客的需求,同時注重提升餐飲品質,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美食。此外,還要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景區的智能化服務水平。

(三)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與高校、職業院校的合作,開設冰雪旅遊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旅遊管理、冰雪運動、冰雪景觀設計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同時,加強在職人員的培訓,定期組織滑雪教練、導遊等從業人員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和服務質量提升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此外,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的冰雪旅遊專業人才投身行業發展,充實人才隊伍,爲冰雪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拓展產業發展週期

爲了突破冰雪旅遊的季節性限制,需要拓展產業發展週期,實現全年運營。一方面,在冬季以外的季節,充分利用冰雪旅遊景區的現有資源,開發多樣化的旅遊產品。例如,將滑雪場改造成夏季山地運動公園,開展徒步、露營、山地自行車等戶外活動;利用冰雪場館舉辦各類會議、展覽、演藝等活動,提高場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強與周邊其他旅遊資源的整合,推出跨季節的旅遊線路,引導遊客在不同季節前往旅遊目的地,實現旅遊市場的均衡發展,降低季節性經營風險。

(五)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在冰雪旅遊開發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加強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監測和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開發規劃,避免過度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推廣綠色環保的旅遊開發模式,採用環保材料建設冰雪設施,加強對旅遊垃圾的分類處理和回收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加強對遊客的生態環保宣傳教育,引導遊客文明旅遊,愛護環境,實現冰雪旅遊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通過以上多方面的努力,推動冰雪旅遊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更加優質、可持續的冰雪旅遊產業。

來源:中國旅遊協會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分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