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美國退出WHO 臺灣兵分兩路機會更多

▲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圖/路透)

記者葉國吏/綜合報導

美國川普政府在上任後宣佈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於明年完成相關手續。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在世界衛生大會(WHA)期間,透過預錄影片公開批評世衛組織官僚化、利益衝突及接受中國壓力,同時呼籲各國衛生部長共同建立「新合作時代」,包括創建新機構或重返透明且有效的現行機制。

臺灣長期推動參與世衛的民間專家認爲,美國的退出可能爲臺灣帶來更多機會。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表示,任何組織都需要改革,而美國的離開或許正是促使世衛改善的重要契機。她指出,儘管美國在世衛的正式身分將於明年起失效,但仍作爲聯合國成員,並持續協助提升臺灣的國際能見度。

林世嘉提到,臺灣的國際支持規模正在擴大。她回憶,2017年時僅有約7個國家聲援臺灣參與世衛,如今已超過30個,包括德國和法國等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的國家。這些國家不僅在公開場合支持臺灣,甚至在世衛閉門會議中爲臺灣發聲。

世臺聯合基金會聯席董事姜冠宇則指出,美國退出世衛可能削弱其在國際上的軟實力,而臺灣的國際地位與美國的影響力息息相關。面對川普政府可能另起爐竈,他建議臺灣採取「雙線策略」,同時在世衛和新合作機制中積極參與,並與美國民主黨陣營保持良好互動。

姜冠宇觀察到,今年世衛大會場外活動比往年更加熱絡,反映全球衛生需求依然旺盛。他認爲,儘管世衛組織可能持續弱化,國際民間公衛團體的角色將更加重要,這些團體雖看似分散,但實際上與WHO有一定合作基礎,並擁有廣泛的人脈。

臺灣未來的策略可聚焦於深化與國際民間團體的合作,尤其在世衛預算縮減的情況下,提供資金與人才支持,讓臺灣的專家能更好地融入國際機制,擴大實質影響力。姜冠宇強調,臺灣應把握場外合作的契機,透過與理念相近的國際夥伴攜手合作,找到切入點,推動臺灣在全球公衛領域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