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付於武: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是核心,新勢力造車需量力而行

“我從傳統企業出來,覺得量力而行還是很重要的。除了成本控制之外,就是擴張的節奏也要很好地把握。”

這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華汽基金會理事長付於武,於2024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期間,接受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的採訪時,針對“覆盤造車新勢力過去10年”這一問題給出的分享。

同時,這位自1970年便投身汽車行業的老汽車人,在專訪中還談及他對於饒斌獎、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造車新勢力得失、自動駕駛等話題的深入思考。

車企在新時代需要尋求合作道路

時至今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汽車新四化已經在汽車行業產生了越來越深遠的影響,中國汽車也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迅速發展壯大。不過,新的時代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更向所有行業從業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針對中國車企未來的發展走向,付於武認爲,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合作”。他表示,“中國現在的車企太多了,傳統、新勢力,今後還有一批外資獨資的,今後這條路要怎麼走?我覺得我們一定會打造國際品牌、百年老店,產業的重組、集團化的發展可能也是一個趨勢。不集團化,不形成規模效應,企業競爭力就不夠。到了智能化、電動化時代,大家都開始尋求合作,因爲投入太大了。”

而當覆盤造車新勢力過去十年最值得肯定和反思的內容時,付於武認爲,新勢力最值得肯定的是發揮了“鮎魚效應”,其創新、活力和品牌建設都極有特色地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而在反思部分,作爲老汽車人的付於武表達了一定擔憂。

“造車新勢力十餘年發展中優勝劣汰,如今留在‘牌桌’上的也就十幾家,而淘汰的卻有300多家。留下的每一家都是在千軍萬馬中殺出血路而來,都非常優秀,但這仍不能確保他們能在異常激烈的競爭中繼續生存下去。所以我覺得它們還是要有憂患意識,尋找下一條發展道路。”付於武提示,“老傳統企業要有憂患意識,不轉型就失敗。新勢力也有,如果不合作不謀求變,可能你在牌桌上留多少年也是個問題。”

培養中國汽車產業人才怎麼強調都不過份

付於武還強調,“什麼也代替不了團隊和人才,中國必須加快培養汽車產業需要的高端人才,在人才培養上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怎麼支持都不爲過。”

作爲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於2014年與張進華、趙福全、孫伯淮、管欣、葛松林、劉世全等多位行業資深人士共同捐資併發起成立了北京華汽汽車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華汽基金會”),成爲國內首家爲推動汽車科技進步、創新發展、鼓勵創新人才創立的非營利公益組織,也是汽車行業惟一中立的公益組織。

過去十年間,華汽基金會聚焦於汽車產業的創新和汽車產業人才培養。付於武談道,“針對老汽車人,我們設立饒斌獎;針對年輕人,我們支持青年人才託舉工程,例如大學生方程式,從油車到電車再到無人駕駛,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還有很多項目,包括針對海歸人員。改革開放40年,海歸人員發揮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過去這十年,我們大大小小做了些事情,我覺得可能還不夠。往後十年,我們還是要聚焦創新,聚焦人才成長,我們特別希望持續地創新引領,能夠喚起中國汽車科技界更多的創新型人才的成長。”

創新鑄魂,實現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

可持續發展已成爲當下全球主要國家之間的共識,同樣也成爲汽車全行業的中長期戰略目標之一。在融合、協同、創新之外,付於武着重提到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行穩致遠、登高望遠,這是下一代下一個十年、二十年我們的共同使命。”

而當問及未來中國汽車還應着力突破哪些點,才能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時,付於武認爲,“今後汽車產業的使命不僅是做強,而是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核心是創新。第一,一定要用創新鑄魂。第二,要聚焦核心技術,全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們呼籲、引導、期望0到1的突破。第三,整個產業要進入高質量發展,要弘揚汽車文化,發展行業自律,提倡核心價值觀,肩負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在整場專訪中,“創新”是付於武談及中國汽車產業時最高頻提到的詞彙。同時,這也是這位見證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再到引領市場的“汽車人”眼中,最能夠引領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付於武表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創新,我們今天到3000萬輛的規模,出海有600萬輛,是不是我們的創新做得夠了呢?我覺得跟理想狀態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這位汽車行業的前輩眼中,中國車企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應該在其發展過程中,“提倡積極、陽光的價值觀,企業是要盈利的,是有社會責任的,頭部企業更要肩負起這個使命。要真正做到全球領先、產業強國且打造國際品牌,建設百年基業,還需要汽車產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