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標普全球首席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DeepSeek是一個驚喜的突破,展現了中國經濟的潛力和韌性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首席記者施詩、記者李依農 上海報道

面對多重不確定性,標普全球首席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在接受南方財經記者專訪時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接近3%。他強調,儘管全球面臨着關稅及潛在通脹等一系列挑戰,但中國將繼續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預計將單獨貢獻全球增長的約1%。

“比如DeepSeek的成功,這是一個驚喜的突破,令人驚訝,展示了在相對較少的資源條件下(如芯片等)仍然能夠開發出高質量的人工智能,展現了中國經濟的潛力和韌性。我們還知道,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取得了成功。之前我們討論過德國汽車行業面臨的挑戰,而中國在電池、太陽能、風能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也取得了持續的進展。”他說。

談及美國,Gruenwald指出,儘管增長保持強勁,但美國經濟恐面臨“過熱”風險。預計美聯儲將繼續採取謹慎的利率政策,今年或僅會降息一次。他預測,美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2%左右。

歐洲經濟則呈現分化態勢。Gruenwald認爲,歐元區仍處於復甦階段,但增長前景不一。回顧過去一年,德國受能源危機和競爭力問題拖累,表現不如預期,而南歐國家則因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更爲明顯的增長。Gruenwald還指出,歐洲央行今年的降息空間將比美聯儲更大。

在亞洲,Gruenwald特別提到,印度有望繼續保持強勁增長,而日本則正處於不同的經濟週期階段。

美聯儲在降息過程中會更加謹慎

南方財經:我們看到1月美國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3%。是否符合你的預期?

Paul Gruenwald:我們瞭解到,通脹率已從幾年前的峰值逐步下降。美國的通脹率曾達到8%、9%甚至10%,具體數值取決於所採用的衡量標準。美聯儲一直在努力降低通脹率,但美國經濟目前仍有些過熱。因此,許多討論集中在“最後一英里”問題——即從3%降至2%的過程將會比較困難。

我認爲近期的數據只是通脹橫向波動的一個例子,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美聯儲已明確表示,他們將繼續關注數據變化。美聯儲不會主動繼續降息,且我們預計今年美聯儲只會再降息一次。而當前的數據進一步強化了美聯儲謹慎推進降息的立場。

美國經濟可能需要放緩,以回到一個更具可持續性的增長路徑。因此,這也是另一個表明美聯儲降息過程將相對緩慢的依據。

我們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看到降息,但大概率不會發生在下一次會議上,可能會在今年上半年。

南方財經:美聯儲會降息多少個基點?

Paul Gruenwald:我們認爲美聯儲將降息25個基點。美聯儲在2024年9月降息了50個基點,但我們一直預計美聯儲在降息過程中會更加謹慎。幾年前,當通脹飆升到很高的水平時,利率曾迅速上升,但目前經濟表現相當強勁,勞動力市場狀況良好,失業率僅爲4%。因此,美聯儲可以逐步推進降息,除非我們在數據中看到重大下行意外,而目前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南方財經:美聯儲的利率路徑將如何影響其他國家?

Paul Gruenwald:這取決於各國的具體情況。許多國家可能與美國有很強的貿易聯繫,存在以美元計價的債務,或者對資本流入很敏感。這些國家可能不希望與美聯儲的步伐相差太遠。

一些較大的經濟體,例如歐元區和中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因此,還要具體看我們談論的是哪種類型的國家。

不過,肯定有部分國家的央行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美聯儲降息緩慢這一事實的制約。爲了保護其國際收支平衡,這些國家會非常謹慎地避免過於激進地降息。

歐洲央行今年的降息空間比美聯儲更大

南方財經:歐洲央行的利率路徑是怎樣的?

Paul Gruenwald:我們預計歐洲央行今年還會降息3次。歐洲經濟實際上在去年已出現放緩,通脹率降至2%以下,但目前又回升至2%左右。不過,歐元區正處於復甦階段,與美國不同,歐元區已經經歷了因高利率導致的經濟放緩。

歐洲央行在降息方面比美聯儲更爲激進。我們預計,歐洲央行的中性利率將在2%的水平,因此他們還將進行多次降息。目前,歐洲面臨的挑戰是,歐元區的部分地區(如西班牙)表現相當不錯,而德國則有些掙扎。因此,歐洲央行需要爲整個歐元區找到合適的政策立場。不過,我們認爲,歐洲央行今年的降息空間比美聯儲更大。

南方財經:正如你所說,德國目前比較掙扎。德國經濟到底經歷了什麼?

Paul Gruenwald:德國面臨幾個不利的衝擊,其中之一是俄羅斯天然氣的斷供,這給德國帶來了嚴重的能源衝擊。此外,德國在汽車領域也面臨着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這些風險在德國比歐元區其他國家更爲突出,因此德國的經濟增長受到了更大的影響。

在德國,關於自身競爭力以及企業需要應對的繁文縟節和官僚主義的討論非常多。事實上,這也是德國的頭號投訴問題。問題不在於中國的汽車或俄羅斯的天然氣,而在於繁文縟節和官僚主義。

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都在思考如何提升競爭力。雖然我們看到德國經濟有所回升,但仍然落後於其他一些歐洲國家,這與前幾年的情況有所不同。我清楚地記得,不久前人們還擔心南歐國家的經濟狀況,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臘,而北歐國家表現較好。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南歐似乎表現得更好一些。

不過,圍繞歐元區競爭力的討論依然在進行,主要聚焦在德國的競爭力及如何增強整體的競爭力上。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變化速度比周期性因素更慢,但我們預計未來在這方面會有一些進展。

南方財經:相對而言,南歐在過去一年表現更好。南歐經濟增長主要受什麼推動?

Paul Gruenwald:這些國家沒有像德國那樣面臨我們提到的這些風險。旅遊業和製造業表現強勁,經歷了很多結構性變革。這些變革源於大約十年前的歐元區危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成效。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些結構性改革的成果。通過改革,這些國家使自己處於更具競爭力的地位。不僅是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等國家也有類似表現。

預計日本央行還會進行幾次加息

南方財經:亞洲的情況更爲複雜。日本加息,中國正逐步放鬆貨幣政策。而印度則在近五年來首次降息。你怎麼看待亞洲的情況?

Paul Gruenwald:很難對亞洲一概而論。

我們先從日本說起。多年來,我一直在等待日本名義經濟的復甦。日本的實際經濟表現一直不錯,如GDP增長強勁,但在名義經濟方面一直面臨挑戰,比如工資增長乏力,通脹也難以提升。然而,現在這種情況終於有所改善。日本央行也開始逐步提高利率。目前,日本已經進行了兩次加息,與美國或歐元區相比,日本處於一個完全不同的經濟週期階段。我們預計日本央行還會進行幾次加息,直到政策利率可能會在1%左右。對日本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爲日本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實現名義經濟的增長,現在終於看到了積極的跡象。

印度現在可以說是全球經濟中的增長之星。儘管印度曾面臨一些食品通脹問題,但食品價格通脹已經開始下降,印度央行也進行了降息。儘管如此,印度依然是一個增長強勁的經濟體,其趨勢增長率在6.5%到7%之間。莫迪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改革,雖然印度的難點始終在於私人投資,但整體經濟表現仍然不錯。印度正在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升級,並且在服務業方面也取得了不少進展。因此,印度的經濟在很多方面看起來都不錯,我們預計它將繼續保持相對良好的增長態勢。

南方財經:既然印度經濟表現相對較好,那爲什麼開始降息?

Paul Gruenwald:印度的通脹率一直在下降,而利率仍然相對較高,高於中性利率水平。印度的通脹目標區間非常寬,從2%到6%不等,並且包括一些波動較大的項目,如食品和燃料價格。因此,在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期間,印度央行在降息方面一直保持謹慎。不過,隨着食品價格的下降,利率也將適度下調。這不會是一個非常激進的降息週期,但我們認爲印度央行可能還會進行幾次降息。

值得強調的是,印度央行和政府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保持經濟增長的勢頭。如果他們能夠連續多年實現6%到6.5%的增長,那顯然會帶來良好的結果。過去,印度曾經歷過快速增長後隨之而來的緩慢增長週期,因此現在的挑戰是將經濟置於長期高速增長的軌道上。幾十年前,印度和中國處於相似的發展水平,但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發展速度遠遠領先於印度。

看好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

南方財經:中國經濟呢?

Paul Gruenwald:中國經濟非常有意思。我們知道房地產過剩的問題、消費者信心的弱化,這些都是中國面臨的結構性挑戰。解決房地產的供給過剩問題、改善家庭信心,走上更好的發展道路是中國需要完成的任務。但與此同時,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中國經濟不斷涌現出一些成功的案例。

比如DeepSeek的成功,這是一個驚喜的突破,令人驚訝,展示了在相對較少的資源條件下(如芯片等)仍然能夠開發出高質量的人工智能,展現了中國經濟的潛力和韌性。我們還知道,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取得了成功。之前我們討論過德國汽車行業面臨的挑戰,而中國在電池、太陽能、風能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也取得了持續的進展。

所以,我們的看法是,除了房地產行業,中國的製造業和生產力仍然表現不錯。房地產市場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增長,但中國經濟的其他部分仍然充滿活力。因此,在我們對今年的預測中,依然看好中國經濟的表現。我們認爲房地產行業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消化過剩,特別是在一些二三線城市。儘管存在陰霾,中國經濟依然有亮點,且中國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

南方財經:中國經濟如何保持增長動力?

Paul Gruenwald:增長的核心在於生產率。如果一個國家想要持續發展並保持繁榮,就必須實現生產率的持續提高。當然,你可以通過資本深化進行一定程度的投資,但中國勞動力增長已經開始放緩,這與我們在日本和部分歐洲國家所看到的情況類似。因此,增長的動力必須來自生產率。

挑戰在於,如何繼續確保生產率的高速增長。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美國,因爲美國經濟在新冠疫情後的這幾年裡表現優於許多發達經濟體,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生產率的提升。我們看到美國經濟增長中生產率表現良好,而在歐洲卻沒有看到這一點,這正是導致兩者差距擴大的原因。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中國。如果中國想要持續快速增長並保持競爭力,動力必須來自生產率。

關稅對經濟增長和市場情緒有負面影響

南方財經:特朗普已經發起新一輪關稅戰。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將如何影響美國經濟?

Paul Gruenwald:我的團隊近期發佈了一份關於關稅的報告,重點研究了對加拿大和墨西哥提議徵收的25%關稅、對中國的新增關稅以及針對歐洲的關稅。幾項關鍵點需要注意:

首先,關稅幾乎總是負面的。因此,我們預計會出現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通脹率上升以及相對較高的政策利率。貿易戰中沒有贏家。對於美國而言,受到的影響通常小於貿易伙伴。像美國這樣相對較大的經濟體,尤其是一個以內需爲導向的經濟體,受關稅的影響可能低於墨西哥或加拿大,但這些影響仍然是負面的。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這種不斷談判和達成交易的過程對長期決策並不有利。試想,如果你是一位投資者、一家企業或一個家庭,正打算做長期投資決策,但你們無法確定將來世界會何去何從,關稅會是什麼情況,利率又會如何變化。

總體而言,關稅對經濟增長和市場情緒都是負面的。我們將繼續關注這一問題的後續發展,但我認爲信息是明確的:關稅在宏觀經濟層面是負面的。

南方財經:特朗普此前表示,美聯儲應該降息,與他的關稅政策“齊頭並進”。你是否贊同?

Paul Gruenwald:各國央行保持獨立是有原因的,這不僅僅適用於美國,而是對大多數國家而言。央行之所以獨立,是因爲我們希望它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政治發展的干擾。顯然,任何政府——不僅僅是特朗普總統領導下的美國政府——都希望經濟表現更好,運行得更熱一些,從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政府希望贏得民衆支持並獲得連任,因此總是傾向於推動略微寬鬆的政策立場。

這也是我們設立央行的原因。鮑威爾主席一直非常明確,他在選舉之前就清楚表態,美聯儲是獨立的。他們關注經濟狀況和通脹壓力,然後據此做出政策利率的決策。我們預計這種情況將繼續下去。政客們總會對美聯儲發表看法,但美聯儲的獨立性在美國是被確立的。我們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改變。

爲走向可持續增長,美國經濟需要放緩

南方財經:你如何預測今年的美國經濟?預期的增長率是多少?

Paul Gruenwald:美國經濟最近有些過熱,去年增長了2.8%,前一年是2.9%。如果能維持這樣的增長速度,那當然是最好的,但這種增長速度並不符合低且穩定的通脹。因此,美聯儲一直保持較高的利率,金融狀況相對緊張。我們認爲,美國經濟的“速度極限”大約是2%,所以我們的預測是今年增長將放緩至大約2%。

同時,我們認爲通脹將繼續接近美聯儲的目標,即2%。雖然這條路不會是一條直線,而是會慢慢趨近。我們依然認爲這會是一個“軟着陸”的情景——即美國經濟能在沒有發生衰退的情況下,逐漸走向可持續的增長軌道。雖然我們在這方面沒有太多歷史經驗,但我們認爲這次的條件已經具備,包括強勁的需求和勞動力市場。這些因素可能使得經濟增長逐步降至2%。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預期美國經濟會放緩,但美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這也可能是我們認爲美聯儲對金融條件保持相對緊縮的原因之一。無論如何,美國經濟需要放緩,才能走向可持續的增長路徑。

南方財經:爲什麼美國經濟爲了走向可持續增長的路徑,需要放緩?

Paul Gruenwald:如果我們繼續以目前的速度增長,通脹將會過高,經濟將變得有些過熱,利率會被迫維持在較高水平。我們認爲當前的增長速度不可持續。

如果美國或任何其他發達經濟體能夠維持2.5%到3%的增長率,那當然聽起來很棒,但如果你看看我們的生產率增長、勞動力增長以及其他經濟基本面,這些都表明美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率可能在2%左右。不同的估計值會有所差異,有些人認爲是1.8%或1.9%,我們認爲美國的可持續增長率略高於2%。但無論如何,很顯然我們必須放緩增長。當然,一些人,包括政府,可能希望經濟繼續快速增長,但我們認爲這並不可持續。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充分就業、充分利用資源,保持低且穩定的通脹率。這就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狀態,也就是爲什麼我們需要放緩增長的邏輯。

南方財經:全球經濟的增長率將是多少?

Paul Gruenwald:全球經濟預計將增長約3%,可能會稍微高一點。中國仍然是全球增長的主要貢獻者。美國、中國和歐洲的經濟體量大致相同,但由於中國的增長速度快於美國和歐洲,中國將繼續是2025年全球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幾乎將單獨貢獻全球增長的1%,然後是美國。

我認爲全球增長接近4%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那是中國故事的巔峰時期,當時中國的增長率達到7%甚至8%。如今,中國經濟正在成熟並放緩增長。不過,全球略高於3%的增長率也不算差。如果我們從中國獲得更多的增長,假設美國增長爲2%,歐洲和新興市場爲1.5%,印度增長爲6.5%,這大概是未來幾年全球經濟的情況。因此,全球約3%的增長預測與我們認爲的全球經濟趨勢增長率大致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