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半年報展現韌性、新意和信心
(原標題:中國經濟半年報展現韌性、新意和信心)
中國經濟半年報展現韌性、新意和信心(來源:視頻綜合)
國家統計局15日發佈中國經濟半年報,細看這份“期中考試成績單”,不少經濟指標表現“超預期”。
本來一些機構預測上半年GDP增長5.2%,但上半年GDP增速達到5.3%,超出預期。
本來外界以爲關稅戰陰影下,出口會回落,但上半年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3萬億元,6月份出口增速更是上升0.9個百分點達到7.2%,也超出預期。
本來以爲行業內卷下,工業增長乏力,但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遠超市場預期的5.5%,也高於5月份的5.8%。作爲經濟的壓艙石,工業經濟體現出了對國民經濟運行應有的支撐力。
消費表現也可圈可點,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繼續發揮主動力作用。
從民生指標來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略有下降,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4%,跑贏GDP增速。
二季度以來國際形勢急劇變化、外部壓力明顯加大,在這種態勢下,中國經濟取得這樣的成績單,其中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中國經濟“期中成績”爲何能超預期?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對三里河表示,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在於,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消費明顯回升,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製造業投資保持高位,財政靠前發力帶動基建投資保持較高增速,搶出口提升出口韌性等。
他認爲,消費和投資的背後中央和地方財政協同發力,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專項債加快發行和使用,“兩新”“兩重”政策持續發力顯效,也反映出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有力地發揮穩增長的重要作用。
從這份成績單,可以看到韌性。
當遏制打壓如烏雲壓境,當保護主義呼嘯而來,中國經濟卻展現出“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智慧——對新興市場的出口持續升溫,產業升級讓“中國製造”附加值不斷提升,超大市場規模消化着外部衝擊。
這種韌性,是幾十年產業積澱築起的“護城河”,是14億人共同託舉的市場底氣。
從這份成績單,可以看到新意。
新質生產力培育開花結果,從Deepseek大模型到機器人馬拉松賽,從航空航天到無人駕駛,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涌現。
這些“新意”不是偶然的靈光乍現,而是“創新鏈+產業鏈” 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正快馬加鞭。
從這份成績單,可以看到信心。
“下半年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是有支撐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佈會上說的這句話,有的放矢傳遞信號:
按照中央要求,近期有關部門加快推出下半年政策,會繼續爲經濟穩定運行發揮關鍵支撐作用。同時,有關部門也表示,中國的政策“工具箱”豐富,也在加強政策儲備,會根據市場變化適時推出。
近期,不少國際機構和投行預測下半年全球經濟放緩,但是這些機構大多不約而同調高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上調背後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從經濟半年報可窺見中國經濟運行的邏輯,當政策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默契配合,就能釋放出持久的韌性和活力。
或許未來還會遇到顛簸,但從這份半年報裡,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穿越週期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