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隻活體拍賣 動團批虐待落後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等多個民間團體6月30日前往農業部抗議,揭露臺灣豬隻在被屠宰前,被迫經歷暴力電擊、鞭打、鐵釘刺印、活勾上齶或不當拖拉等慘無人道的虐待折磨。(陳君瑋攝)
隨我國取得國際豬瘟非疫區認證,農業部也積極拓展豬肉外銷,但卻遭動團指出放任國內「活體拍賣」制度持續虐待豬隻,並於6月30日赴農業部抗議,同時公佈去年9月至今年3月全臺11縣市、13處肉品市場的調查影像,痛批活體拍賣不僅殘忍落後,亦違反國際動物福利標準,呼籲政府儘速推動「屠體評級」交易,讓臺灣肉品產銷與國際接軌。
臺灣豬銷售方式有別於其他國家,以「溫體豬」爲主要銷售,冷藏、冷凍豬肉反倒不受青睞,而這也造就臺灣特殊的活體拍賣制度,將豬隻從畜牧場直送至肉品市場,並以走秀方式供業主「肉眼」參考,最後進行競標,得標後業主再將豬隻送往屠宰場。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該制度在肉品挑選上缺乏科學根據,且過程充斥虐待亂象,歐美日韓等國早已廢除活體拍賣。
陳玉敏提到,拍賣市場集中豬隻,停留時間達12小時以上,恐增加疾病擴散風險,且活體拍賣制度早已遭歐美、日韓等國廢除,改採科學化「屠體評級」,依屠體脂肪、瘦肉比與肌肉品質標準定價,兼顧動物福利與肉品品質,提升產業競爭力,反觀臺灣仍憑肉眼觀豬體態定價,缺乏科學依據。
農業部迴應,將依產業發展共識,逐步推動轉型,以兼顧動物福利與產業穩定發展,另外在動物運輸、拍賣及屠宰等均應依「動物保護法」規範,後續將函請肉品市場應加強相關從業人員之動保教育宣導,並請直轄市、縣(市)動物保護主管機關加強轄內肉品市場動物保護查覈工作,如查有違反動保法情形,依法查辦裁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