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團踢爆臺灣活體豬拍賣虐待黑幕 促農業部推屠體評級

隨我國取得國際豬瘟非疫區認證,農業部也積極拓展豬肉外銷,但卻遭動團指出放任國內「活體拍賣」制度持續虐待豬隻。(圖/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隨我國取得國際豬瘟非疫區認證,農業部也積極拓展豬肉外銷,但卻遭動團指出放任國內「活體拍賣」制度持續虐待豬隻,並於今(30)日赴農業部抗議,同時公佈去年9月至今年3月全臺11縣市、13處肉品市場的調查影像,痛批活體拍賣不僅殘忍落後,亦違反國際動物福利標準,呼籲政府儘速推動「屠體評級」交易,讓臺灣肉品產銷與國際接軌。

臺灣豬銷售方式有別於其他國家,以「溫體豬」爲主要銷售,冷藏、冷凍豬肉反倒不受青睞,而這也造就臺灣特殊的活體拍賣制度,將豬隻從畜牧場直送至肉品市場,並以走秀方式供業主「肉眼」參考,最後進行競標,得標後業主再將豬隻送往屠宰場,但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該制度在肉品挑選上缺乏科學根據,且過程充斥虐待亂象,遂歐美日韓等國早已廢除活體拍賣。

陳玉敏提到,活體拍賣要求豬隻逐一走入狹窄通道「走秀」,因緊迫驚恐常遭電擊棒、棍棒驅趕,甚至戳刺肛門,部分無法行走的豬被單腳吊起或以鐵鉤刺穿上齶拖拉,明顯違反《動保法不得虐待、傷害動物」及禁止不當電擊、暴力驅趕規定。

陳玉敏指出,活體拍賣導致大量南部豬隻需北上競價,甚至轉運至他地屠宰,增加運輸次數與事故機率,根據統計,每年約有上萬只豬死於運輸過程,且運豬車缺乏遮蔽,豬隻常因酷暑、緊迫死亡。

此外,由於拍賣市場集中各地豬隻,停留時間長達12小時以上,增加疾病擴散風險,嚴重不利防疫,而活體拍賣制度早已遭歐美、日韓等國廢除,改採科學化「屠體評級」,依屠體脂肪、瘦肉比與肌肉品質標準定價,兼顧動物福利與肉品品質,提升產業競爭力,反觀臺灣仍憑肉眼觀豬體態定價,缺乏科學依據。

陳玉敏強調,除臺北、基隆、新竹市等少數地區,全臺大多縣市仍設有公立拍賣市場,結構性問題無法改善,呼籲政府儘速推動屠體評級、公開透明的交易平臺,反映豬農實際飼養品質,提升國際競爭力,且農業部已完成評級標準與檢測儀器建置,卻遲遲不落實,毫無藉口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