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專欄-本波多頭由估值驅動 轉向獲利驅動

這項轉變意義重大,意味着行情的動能來源從資金與情緒面,轉向真實的基本面改善。當企業獲利進入上修循環,市場上漲的持續性與韌性同步增強,爲投資人提供更堅實的信心基礎。

AI應用滲透與算力需求爆發,正推動臺股結束自四月以來的盈餘下修循環,重返上修軌道。根據最新資料,AI供應鏈企業2025年獲利預估由年增33%上修至37%,2026年則由年增12%大幅上修至20%。由於AI族羣貢獻臺股整體盈餘逾6成,其獲利上修已成功扭轉先前因對等關稅與匯損衝擊所造成的連續四個月下修壓力。整體而言,臺股總體盈餘預期亦同步上調2025年由年增10%提升至11%,2026年由年增11%上修至17%。

推動此波AI獲利上修的核心力量,與OpenAI的全球算力合作密切相關。OpenAI近期與甲骨文(Oracle)、NVIDIA、AMD等晶片與雲端巨頭簽訂總額逾1.1兆美元的合作協議,建立被市場稱爲「AI永動機」的模式-資金、晶片與算力在合作伙伴間循環流動,形成資本與技術的閉環生態。

NVIDIA同時身兼投資人與供應商,透過對OpenAI的投資與GPU 銷售回收資金,確保長期訂單與技術主導地位;AMD則藉由股權認購參與生態鏈,形成資本共生體。未來十年間,OpenAI將累計取得20GW的算力,相當於20座核反應爐的發電量,凸顯AI基礎設施的龐大資本與能源需求。

然而,此模式潛藏高度風險。一旦任一環節出現資金斷鏈、技術瓶頸或商業化進度延宕,整體生態可能失衡。尤其是OpenAI本身高度依賴外部資金,其營收規模與估值及投資額落差甚大,若未能如期實現合作目標,市場信心恐受衝擊,進而影響整體AI 供應鏈的投資節奏。投資人需密切留意這些潛在風險的發展。

隨着AI投資熱潮升溫,市場對泡沫化的疑慮再度升高。NVIDIA、AMD等龍頭市值短期飆漲,帶動全球AI伺服器、記憶體與半導體設備股價走高。

雖然目前尚無明確的泡沫衡量標準,但可從兩個面向觀察:一是2026年下半年合作案進度。OpenAI與各大廠的首期算力部署目標能否如期完成,將成爲AI基礎建設能否落地的關鍵驗證。二是大型科技企業的資本支出動向。本波資金主要來自資產負債表穩健的巨擘,如Microsoft、Google、Amazon等,而非高槓杆資金。若這些企業仍持續上修AI資本支出,則顯示熱潮仍具延續力;反之,若支出轉趨保守,則可能預示高點臨近。

策略上,建議投資人聚焦於具備規格升級與獲利成長潛力的AI關聯族羣,包括散熱模組、網通PCB、電源供應器、銅箔基板與導軌等次產業。這些領域除受惠於AI伺服器擴產需求,也因規格提升帶動單位價值與毛利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