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小微企業走出融資困境
小微企業創新迭代快捷、市場反應敏銳、細分領域廣泛,在推動科技創新、吸納人員就業、豐富文化業態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近日,金融監管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等部門聯合印發《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從增加融資供給、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等8個方面,提出23項工作措施。
在此之前,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已相繼落地。《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出臺,中國人民銀行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質量融資增信工作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這些政策爲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民營經濟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各地區也積極採取措施,持續加強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例如,地方運用財政支持和科創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創”,助力“杭州六小龍”迅速成長,展示出民營科技初創企業的巨大活力。
也要看到,由於規模小、生命週期長、信用評價體系不健全、抵押限制等原因,部分小微企業仍面臨資金短缺的難題。《若干措施》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爲探索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破解之道提供了保障。不過,未來仍需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協同發力,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提升金融組織服務能力,優化金融產品供給。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應按照市場化、可持續發展原則,開發和提供適合民營經濟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強對金融機構相關人員培訓,提高金融從業人員對小微企業發展現狀和融資需求知悉程度,強化產品研發和運營風險識別,實現融資精準、風險可控。建設完善的小微企業統計體系,爲融資支持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在增加融資供給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做深做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向外貿、民營、科技、消費等重點領域傾斜對接幫扶資源;加大首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法人類貸款、民營類貸款投放等。還可以借鑑傳統工業的融資模式,積極探索適應科技創新需求和文化創新需求的小微企業信貸模式、上市融資模式、大衆籌資模式。優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的組織體系,鼓勵銀行機構在總行層面設立專門金融事業部,在小微企業聚集地設立金融專營機構。
構建完善民營經濟組織融資風險的市場化分擔機制。爲彌補小微企業輕資產、傳統抵質押物缺乏的短板,有效分擔商業銀行對於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增強信貸投放信心,各地區可以根據當地小微企業發展需求和區域金融生態實際,建立健全企業信貸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擴大企業融資規模。條件成熟的地區,可成立由政府牽頭、產業引導基金注資、優質擔保公司運作、運營管理機制科學、多元主體參與的小微企業擔保基金,助力小微企業走出融資困境。
此外,借鑑國內國際相關先進經驗和做法,爲小微企業提供更加靈活的金融支持。國內方面,借鑑涉農金融的“多戶聯保”模式,開展小微企業聯合擔保,還可以參考科技金融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模式,讓企業的無形資產“活”起來。國際方面,參照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通過優惠信貸和風險擔保等形式,通過政策銀行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任務,鼓勵證券交易機構爲企業建立相關機制安排。(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紀芬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