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縣PM2.5達標 晉升二級防制區

雙北與基隆外 西半部唯一符合標準的縣市 展現治理成效與政策落實成果

新竹縣政府環保局空污科科長張維升(左三起)、工研院博士張寶額及陪同的稽查員、工廠人員,日前在環球晶圓中德廠進行聯合稽查作業。新竹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近年來新竹縣政府環保局推動多項管制作爲,從固定源、移動源到逸散源,全面管理與監控。透過儀器應用、政策面改革及在地產業合作,從110至112年的努力,在113年創下空氣品質顯著改善成績。

新竹縣在全臺西半部地區中,除了雙北與基隆外,是唯一榮登空氣品質指標PM2.5濃度達到「二級防制區」標準的縣市,展現治理成效與政策落實成果。

在固定源逸散性粒狀污染物部分,加強污染管制、掌握污染、強化空拍、自動偵測與廠內稽覈等聯合運用,導入PM2.5儀器比對污染變化;配合環保法規,並以經濟誘因輔導業者,引導污染防制措施改善,減少揚塵,加強污染削減;透過多面向精準治理與跨局處合作,有效遏止逸散污染造成PM2.5濃度上升。

移動源方面,機車定檢率逐年提升,5年汰除47,062輛老舊機車,推動定檢E化提升自主檢測率;柴油車方面,透過標章制度與公會合作建立自主管理體系,遊覽車標章率突破72%,整體柴油車標章推動率更達96.9%。電動車成效卓着,5年新增電動小客車超過7,000輛,排名全國第二,成功帶動低碳運具轉型。

針對營建工地與逸散污染源,環保局透過全面CCTV設置、現場稽查與智慧感測,強化即時監控,確保逸散粉塵能有效壓制。連續兩年營建工地PM10削減率達60%以上。

民俗端,環保局透過祭祀文化改革推動「以米代金」、「以功代金」等措施,113年紙錢燃燒減量達61公噸,有效提升節慶期間之空氣品質。同時與企業合作推廣稻草分解菌、益菌肥,鼓勵減少露天燃燒,應用已擴及超過9,000公頃農地。

此外,空氣品質維護區亦展現顯著成效。以內灣風景區爲例,實施進入車輛限制與檢測制度後,低污染車輛佔比顯著提升、PM2.5濃度下降達31.9%,且NOx年排放量明顯下降24.5%。透過宣導、訪查與問卷回饋,民衆對內灣空維區政策滿意度高達99.6%,彰顯地方推動空污治理政策的高度認同與支持。

新竹縣推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強化跨部門合作,加強敏感族羣場域及聯合稽查107處,輔導12處取得自主管理標章。辦理各5場宣導會與專家輔導,完成2處實地改善。創新導入「空氣盒子」於50處監測,有效提升室內空氣品質與健康環境。

113年新竹縣AQI平均值降至57.6,低於全國平均,空氣品質良好日數佔比超過60%,不良日比例降至4.1%。PM2.5濃度全面符合空氣品質標準,代表空污改善顯著成果。更值得一提是,異味陳情數及VOCs總量皆下降,使民衆對空氣品質改善感受明確且正面。

新竹縣的空污治理成果不僅來自技術與設備升級,更仰賴跨部門合作、社區參與與政策落實等策略。此次晉升,不僅是環保成就,更是公共治理與民衆健康保障的共同勝利。

(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