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嶺:民進黨操弄“身份政治”是一條死路
來源:環球時報
近日,臺當局悍然提出“修法”,妄圖以“政治忠誠”之名,將“爲中共從事具有任何政治性目的之宣傳者”一律排除在臺灣身份許可之外,甚至追溯撤銷既有身份。這一操作延續了民進黨當局將“身份政治”作爲審判工具的惡劣行徑,不僅是對兩岸血脈聯繫的惡意切割,更會將整個臺灣社會拖入極端化的身份對立與認同歧視泥淖之中。可以預見,“身份政治”只會將臺灣引向一條死路。
操弄“身份政治”的本質是謀分裂圖私利的政治操作,民進黨當局顯然已經將島內規定變成了爲其“綠色統治”服務的制度性工具。民進黨當局對所謂“中共宣傳”的定義幾乎沒有邊界,任何曾公開表達統一立場、曾在大陸工作任職、參與兩岸交流,甚至在社交平臺上發佈對大陸正面言論的行爲,未來都可能成爲被追責、被剝奪“身份”的理由。這不僅是對島內民衆個體權利的系統性侵犯,更是對島內關於思想和表達自由的全盤否定。其背後的真正圖謀是藉此構築“綠色意識形態防火牆”,將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支持國家統一的臺灣民衆驅逐出“‘臺獨’政治共同體”之外。將“身份”異化爲“臺獨”意識形態忠誠度量表的“新麥卡錫主義”操作,本質上是民進黨政治私利的護身符,是它面對執政危機時,轉移焦點、壓制反對的權謀手段。
民進黨當局操弄“身份政治”撕裂民心、破壞法治,註定反噬自身。民進黨妄圖通過“身份政治”劃定與所謂“敵人”的邊界,殊不知此舉只會製造更深的撕裂。自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1987年島內開放探親以來,兩岸交流交往之路越來越寬,大量臺胞赴大陸學習、工作、定居,形成跨海峽家庭和人脈網絡,陸配及其子女更是已經成爲島內不可忽視的重要羣體。此外,前往大陸發展已成爲越來越多島內年輕人的新選擇。民進黨當局以“政治原罪”追剿這些羣體,或將波及數十萬家庭的合法權益,引發更加廣泛的不滿與恐慌,甚至可能強行扭斷臺胞自主發展的臍帶,讓他們在兩岸之間無所安放、無處容身。更嚴重的是,這種“政治忠誠審查”一旦制度化,就不再只是針對某一類人,而會不斷擴展標準、升級懲戒。今天是“支持統一”者被清算,明天可能是“言論曖昧”者被點名,後天甚至連“沉默不表態”者也要被懷疑,整個社會必將人人自危。
“身份政治”違逆歷史大勢、損害兩岸關係,只會把臺灣推向更加危險的邊緣。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歷史大勢,民進黨當局妄圖以“身份”爲刃砍斷兩岸民心之橋,只會讓臺灣民衆失去機會、失去未來。隨着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和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戰略方向的提出和實踐,惠臺利民政策持續出臺,廣大臺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民進黨當局卻將臺灣一步步推入孤立,將民衆隔絕在政治“高牆”之外,讓臺灣錯失發展的黃金窗口期。“身份政治”若是氾濫,以包容、多元、法治爲根基的臺灣社會,終將變得僵化、閉塞、充滿恐懼。民進黨當局以爲,封鎖思想、劃清敵我就能維繫政權,但現實終會證明,民衆不會無休止地忍受歧視與仇恨,更不會甘願“被圈養”。
總而言之,民進黨當局的“身份政治”是一場危險的政治遊戲。它一方面高呼“多元包容”,另一方面卻將對大陸友好的羣體視作“敵人”;它一方面標榜“人權法治”,卻在法律中埋下思想歧視的地雷。這種赤裸裸的“雙標”手法,終將遭到社會正義的回擊。民進黨以“身份政治”爲旗,打壓統一聲音,排斥中國認同,意圖封鎖思想、封殺人心,長遠來看必然徹底喪失民意支持,必然在法律、道義與政治現實中迎來三重破產。凡以“身份”排斥同胞、以制度壓制認同者,都不會逃過歷史的清算。(作者是北京聯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臺灣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