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改寫爲“其餘人口” 民進黨當局政治操弄引發批評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5月12日電 臺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網站日前被發現將佔總人口逾96%的“漢人”改寫爲“其餘人口”,島內各界批評此舉割裂兩岸歷史文化聯結,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政治操弄。

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道,面對質疑,臺行政管理機構迴應稱,此舉是爲“族羣融合”。不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鈕則勳指出,這種描述方式存在三個問題:第一,違反大衆認知邏輯;第二,外界難以理解“其餘人口”由哪些人羣組成;第三,所謂“族羣平權”或將造成更多矛盾。他批評此舉“狹隘”。

“我們的祖先來自於中國大陸,我們就是漢民族,這有什麼不對呢?爲什麼要寫成‘其餘人口’?”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賴士葆說,這是民進黨當局進一步“去中國化”“去祖先化”,也是“仇中”“恨中”“反中”的具體表現。

臺灣政治學者施正鋒指出,把佔比大的部分變成“其他”,是刻意藉由表述方式的變更來達成與大陸“切割”的目的。他說,早期來臺有閩南人、客家人等,以漢人血統文化爲主,難道我們以後不拿筷子、不寫毛筆字嗎?連歷史、文化、血緣都要否定,明顯就是混淆視聽、掩耳盜鈴。

《中國時報》12日發文表示,民進黨一直在推動“去中國化”,近期臺立法機構發生“假日之爭”,民進黨籍民意代表也很抗拒與中華文化相關的節假日,包括紀念孔子的教師節、臺灣光復紀念日等,只爲遂行其意識形態。

《聯合報》當日發表的評論文章指出,儘管當局辯稱“無政治考量”,但外界認爲此舉更偏向“認知作戰”,“去中化”不夠,還要進一步“去漢化”。從課綱對中國史的淡化,到地圖上“中國”字樣的消退,如今連人口描述中“漢人”二字也遭除名,這是一場經過縝密設計的運動,以多元之名,行文化排除之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