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總量管制學校每班增至33人 議員憂影響教育品質

新竹市議員蔡惠婷說,在班級數不變而人數增加的狀態下,分配給每位學生的空間變小。圖爲目前國中空間現況。(蔡惠婷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新竹市議員蔡惠婷、廖子齊、林彥甫開記者會,指市府2月底以1紙公文要求總量管制學校,114學年度每班從30人增至33人,未考量學校難處,嚴重影響教育品質,更打臉過去學區劃分政策。(王惠慧攝)

新竹市總量管制學校24日公佈新生錄取名冊,但市議員蔡惠婷、廖子齊、林彥甫開記者會,指市府2月底以1紙公文要求總量管制學校,114學年度每班從30人增至33人,未考量學校難處,嚴重影響教育品質,更打臉過去學區劃分政策;對此,市府強調,此政策是針對114學年度的過渡性措施,並非長期政策。

市議員蔡惠婷指出,新竹市政府教育處今年2月27日發公文到5所總量管制國中,要求114學年度新生班級人數,每班從教育部規定的30人,提高到每班33人,但教育處不僅未先提報,也未顧及學校的困難與限制,一紙公文發下去便要學校直接配合。

蔡惠婷說,班級人數增加並非小事,「增人不增班」代表無法增加教師編制,國中是班級數乘以2.2,在班級數不變而人數增加的狀態下,分配給每位學生的空間變小,老師分給學生的精力與時間變少,嚴重影響教育品質。

廖子齊也指出,高虹安市長上任後推動學區劃分,聲稱可穩定生源、避免學生集中。但如今,市府卻要求5所學校超收學生,學區劃分若有效,爲何還要擠爆教室? 擔心恐導致學校資源失衡、學生流動更加混亂,甚至削弱部分學校的發展,讓「總量管制」變成「特定學校爆量」。

林彥甫表示,在每班增至33人的情況下,市府要有相應配套措施,如增加課桌椅、實驗設備、平板充電車、教室空間等;另也應增加輔導人力,因應因空間壓迫產生的衝突,或參考臺北市作法,班級人數過多的學校可聘用「增置行政教師」協助校務,減輕班導師的行政負擔等。

對此,市府教育處強調,此政策是針對國中生源高峰的短期過渡性措施,並非長期政策。未來將根據學齡人口變化及新建校舍完工進度,於115學年度逐步恢復新生班級人數。同時,市府將持續落實居住事實查覈,防範不符合規定的跨區入學,確保學區內學生權益。

市府指出,因應竹市114學年度國小就學人數趨緩,將調整減少班級人數以提升教學品質;國中部分,由於國中學齡人口需求仍高,特別是在光武、竹光、培英、三民國中及建功高中國中部等總量限制學校(114學年度全市總量限制班級數將較去年減少11班)。

市府與相關學校多次研商及共識,並參考其他縣市總量限制學校的做法(如調增新生班級人數至33至35人),114學年度針對這些學校調整,確保學子能就近入學,同時提升教學品質,讓每位學生擁有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具體措施包括適度增班,如光武國中、竹光國中、三民國中等學校共計新增4班;調整新生班級人數,5所總量限制學校每班人數增加3人(含特教酌減),預計增加288個就學名額。

市府已多次與總量限制學校校長開會,確認配合增置人力、特教助理員、降低控管員額、補助空間活化及設施設備等配套措施,力促教育品質與就學需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