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茅”牧原股份擬赴港上市,能否憑藉“出海養豬”跳脫週期?

(文/朱道義 編輯/張廣凱)

在港股IPO市場持續活躍、“A+H”上市模式不斷升溫的背景下,養豬行業的A股巨頭,也啓動了港股上市計劃。

4月15日晚間,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牧原股份”、股票代碼:002714.SZ)公告稱,爲深入推進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經充分研究論證,公司擬發行上市外資股(H股)股票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掛牌上市。

從發行規模來看,牧原股份該次發行的H股股數不超過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8%(超額配售權行使前),並授予整體協調人不超過前述發行的H股股數15%的超額配售權。最終發行數量、發行比例由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及其授權人士根據法律規定、境內外監管機構批准或備案及市場情況確定。

根據公開資料,作爲國內生豬養殖巨頭,牧原股份始創於1992年,於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現已形成集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爲一體的豬肉產業鏈,居國內養豬上市公司之首。Wind數據顯示,自2014年上市以來,其累計實現淨利潤735.41億元。

2024年,牧原股份也交出了一份表現良好的財報。去年共實現營收1379.47億元,同比增加24.43%;歸母淨利潤178.81億元,較上年虧損41.68億元實現扭虧爲盈,增幅高達519.42%。對此,牧原股份表示,主要原因爲報告期內公司生豬出欄量、生豬銷售均價較上年同期上升,且生豬養殖成本較上年同期下降。

但出乎預料的是,亮眼年報發佈的次日,牧原股份在二級市場遇冷,股價高開低走,最終以1.24%的跌幅收盤。究其原因來看,作爲行業龍頭的牧原股份,仍然在苦熬“豬週期”。業績的表現,與自身對成本的控制管理存在一定關聯,但更關鍵的似乎還是得看“豬的臉色”,即市場中生豬的價格。

牧原股份的利潤增長,與2024年生豬價格的走勢基本一致。根據其年報,2024年一季度國內生豬價格處於低位運行,行業處於虧損狀態,二季度以來行業產能去化帶來供需關係改善,生豬價格持續上漲,8月達到年內高點,牧原股份的業績表現也隨之上揚。可以看到的是,豬價漲牧原股份業績就好,豬價跌其業績便差,即便是行業龍頭,牧原股份對於生豬價格並沒有控制力。換言之,業績好不好,全由豬說了算,這難免會讓市場與投資者對企業本身興趣缺缺。

更重要的是,生豬的價格並不能持續增長。我國作爲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近年來在豬肉的生產與消費上,整體趨於穩定。而在外部環境、人口結構不發生較大改變的情況下,豬肉的需求量是趨於穩定的,而企業如不主動減產,豬肉價格勢必將會降低,造成企業虧損,而減產後隨着市場供應量減少,豬肉價格便又會上升,豬肉價格進入新一輪的週期。

拉長時間線來看,牧原股份的歸母淨利潤明顯符合這樣的週期狀況。2020年歸母淨利潤274.51億元,次年大虧利潤縮水到69.04億元,2022年增長至132.66億元,2023年虧損42.63億元,2024年再度增至178.81億元,利潤增長保持着“增-減”交替的規律。每隔一年,牧原股份便會“爆發式”增長一次。而實際對比來看,2024年的利潤是顯著低於2020年的。

實際上,不光是牧原股份,所有的生豬養殖企業都受到豬肉週期的影響。就以年中豬肉價格漲幅最大的第三季度爲例,根據申銀萬國分類A股生豬養殖上市企業共有10家,10家企業中新五豐、羅牛山、新希望、東瑞股份、ST天邦、正邦科技均在2023年第三季度出現虧損,到2024年第三季度,上述企業全部扭虧,其中最低的東瑞股份也同比增長了138.66%,最高的巨星農牧同比增長達到5380.2%。

生豬企業想要跨越週期,無疑必須要找到全新的增長模式,而非只做豬肉的搬運工。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以來,牧原股份的出海意圖就愈發明顯,已通過技術輸出、合資建廠等方式佈局海外市場。2024年9月,牧原與越南農業公司BAF達成戰略合作,爲其提供豬場設計、生物安全等技術服務;2025年3月,子公司瑞谷國際在越南胡志明市設立全資子公司,進一步深耕東南亞市場。

牧原股份表示,“拓寬未來增長空間是本次港股IPO的原因之一。本次赴港上市,也是對國家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積極響應,公司也將利用全球資源助力自身發展。”

對於牧原股份擬赴港上市,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爲:“牧原股份此次赴港上市持續拓展海外業務是其打開發展空間的重要措施。同時,當下是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契機,疊加牧原股份自身的品牌效應、規模效應和完整的產業鏈優勢,公司未來發展可期。”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餘豐慧則表示,牧原股份赴港上市是實現其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在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資本結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養殖企業向海外發展是一個值得鼓勵的趨勢。隨着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拓展海外市場不僅能夠爲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還可以促進技術和服務的輸出,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