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民營企業發展,資本市場開出哪些大禮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崔文靜 北京報道繼2月17日高規格民營企業座談會時隔六年再次召開後,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工商聯、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召開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爲助力民營企業發展送上資本市場“大禮包”。
融資難、融資貴,是民營企業長期以來面臨的最爲顯著的痛點難點。對此,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強調,加快培育耐心資本,做好民營企業股債融資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苑多然更是從IPO、併購重組、指數化投資等多個方面,開出拓寬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渠道的“藥方”;同時表示通過支持產業企業發行中小微企業支持債、高成長產業債等重點產品,加大對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力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企業處瞭解到,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以後,企業家預期有所回暖,信心呈現一定程度恢復,但部分企業對市場不穩定性仍然持謹慎態度。缺少與企業生產週期相匹配的中長期資金支持等,是企業家信心修復具有一定侷限性的重要原因。
如何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家信心?在受訪人士看來,針對企業生產週期的特點,開發匹配度更高的金融產品,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訂單融資等,以切實解決民營企業家資金難題。
支持發行中小微企業支持債、高成長產業債
融資難、融資貴,是困擾民營企業發展的亙古難題。在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與會人士開出多劑“藥方”。
其中,苑多然開出的“藥方”頗爲詳細,也透露出監管下一步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方向。
加大對民營企業債券融資的支持力度,是苑多然提及的重點方向之一,具體措施包括支持產業企業發行中小微企業支持債、高成長產業債等重點產品,穩步擴大科創等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產品規模,滿足企業在重點領域的資金需求,推動ABS市場擴容增類,推進REITs首發和擴募常態化發行。
“有些民營企業家出於控制權考慮,更傾向於債權融資而不是上市和增發新股。”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樑告訴記者,這也使得以債券方式助力民營企業發展變得格外重要。
除了苑多然所提的具體措施,以債券方式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出發?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姜富偉建議緩解“數據孤島”對中小民企的信用折價,同時爲行業龍頭和優質企業提供“綠色通道”,提高融資效率。強化信用保護工具,政府有效構建“制度增信體系”,通過央地增信機構創設信用保護合約,降低投資者風險感知,提升民企債券的認購積極性。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引導養老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配置民企債券。
除此以外,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建議針對部分信用資質較弱但具備良好成長性的企業,進一步完善信用支持體系,通過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信用聯結票據(CLN)等增信工具,降低發債門檻,提高融資可得性。
“長期以來,民企債券在二級市場流動性偏弱,交易活躍度明顯低於國有企業債券,導致信用利差長期處於較高水平,加大了企業融資成本。”章俊提到。有鑑於此,他鼓勵銀行、券商等機構在二級市場開展做市交易,有效減少因流動性不足導致的信用分化,改善市場對民企債券的定價能力。同時,建立高收益債券專屬市場,設計適配其特徵的交易機制,輔以專業投資者的引導和培育。
此外,章俊認爲,債券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亦需進一步完善,應提升交易系統、清算結算機制的運轉效率,以降低市場摩擦,提高整體交易便利性。“只有在政策、金融機構、市場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的可持續性纔有望得以真正實現,從而促進民營經濟的穩定發展。”章俊表示。
適當提高估值包容性
持續拓寬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渠道,是苑多然開出的另一劑助力民營企業發展的“藥方”。對此,他從IPO、併購重組、指數化投資三個方面點明方向。
其中,併購重組方面,苑多然明確,對於科創板上市公司併購輕資產標的、未盈利標的等情形適當提高估值的包容性,推動更多代表性案例落地。
“併購重組過程中,部分政策性限制使得資源整合效率受限,特別是在科技企業未盈利階段,其併購估值的靈活性不足,影響產業鏈整合進程。”章俊提到。苑多然所提措施,即是針對此類問題提出的化解措施。與此同時,“併購六條”正推動放寬科技企業併購的時間限制和方案調整標準,允許虧損科技企業更靈活地參與重組,以提高行業整合效率。
IPO方面,苑多然表示將推動更多優質民營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發行上市;指數化投資方面,將大力發展指數化投資,積極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
此外,針對房地產企業資金難題,苑多然明確統籌做好房企融資支持和債券違約風險防控,穩步壓降風險民營房企債券存量規模。
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在吳剛樑看來,國家可以設立融資擔保等特別機構,專門爲民營中小企業提供借款、貼現等方面支持。
姜富偉建議從爲企業提供與生產週期相匹配的中長期資金支持出發,對於不同生產週期的民營企業“因事制宜”。
對於初創期的民營企業,應重點加強引導金融機構“一視同仁”地進行信貸投放、加快培育多元化、高質量的風險投資主體投早、投小、投科技等。
對於具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應通過完善多層次股權融資體系、強化債券市場制度建設和產品創新等途徑發揮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作用。
章俊認爲,金融機構作爲直接融資的核心渠道,需要在產品創新和信貸模式優化方面提供更精準的支持。傳統信貸模式難以覆蓋民企的多樣化資金需求,尤其是科技型企業、成長型企業,其資產輕、波動大、資本市場認可度較低,難以滿足傳統貸款審批要求。因此,針對企業生產週期的特點,需開發匹配度更高的金融產品,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訂單融資等,以增強資金供給的針對性。同時,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圍繞核心企業構建的產業鏈融資模式,可有效緩解中小型民企因賬期過長導致的資金流動性壓力,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緩解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公平營商環境建設被視爲提升民營企業家信心的另一大關鍵。
“在營商環境方面,政府拖欠企業債務問題突出,影響企業現金流和正常經營,行業准入障礙和執法不公現象仍然存在。”姜富偉提到。對此,他建議從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知識產權保護、人才保障、技術創新和政策執行等多個層面入手綜合施策。建立一個法治透明、競爭公平、人才充足、創新活躍的市場環境,民營企業的活力與信心才能持續增強,從而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