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權益基金三年考:正收益佔比不足三成,首尾業績相差198個百分點
隨着公募基金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權重提升的政策預期升溫,存量產品的歷史業績正被置於更嚴格的審視之下。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4日,成立滿三年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中,不足三成者近三年累計回報爲正,同時也有超過半數者跑輸業績基準逾10個百分點。
在超過七成仍未完成業績“填坑”的產品裡,有37只產品近三年累計回報仍處於“腰斬”。更值得關注的是,或受業績拖累,曾經的87只百億爆款基金如今僅存23只,這些產品的規模均有不同程度的縮水,部分產品規模甚至不及三年前的兩成。
三年業績分化
A股三年震盪市如同一場殘酷的壓力測試。數據顯示,上證指數在這期間最低跌至2635.09點,最高上探3674.4點。不過,受益於近半年的行情回暖,主動權益基金迎來了快速收復失地的機會。在經歷強勢反彈後,那些產品近三年的業績情況如何?
第一財經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3月24日,成立滿三年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共有3611只,其中有1018只產品近三年來累計回報收正,佔比不足三成。
在這之中,有30只產品的區間回報超過50%。表現最佳的是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該產品近三年的累計回報爲131.68%,遠超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其他的北交所主題產品,如匯添富北交所創新精選兩年定開A、萬家北交所慧選兩年定開A也同樣業績居前,回報均超過70%。
排名前五的還有招商優勢企業A、金元順安元啓,二者的同期收益率分別爲89.98%、73.16%。其中,招商優勢企業A憑藉業績表現近三年來規模增長迅速,近12個季度中有10個季度爲淨申購,去年底的合計規模已超過百億元,爲100.17億元。
其中,部分成立於市場高位的產品,近期淨值回升明顯。以2021年至2022年3月24日之間成立的主動權益基金爲例。截至今年3月24日,有142只產品的復權單位淨值在1元以上,而去年9月23日時,這一數字僅爲40只,不足前者三分之一。
業績的另一端,情況會更爲嚴峻一些。即使經歷過回暖行情,近三年累計回報仍“腰斬”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仍有37只之多。跌幅最大的金鷹多元策略A,區間收益率爲-65.96%,民生加銀創新成長A也同樣跌幅超過60%。主動權益產品的三年期業績的首尾差距已經拉開近198個百分點。
若以業績基準爲衡量標準,在前述範圍內,近三年跑贏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增長率的主動權益基金有952只,佔比僅佔四分之一左右(26.36%);超過半數產品低於業績基準10個百分點,如摩根中小盤A、宏利成長、宏利週期低於同期業績基準100個百分點以上。
記者注意到,在業績尚未收正的產品中,有多隻曾經的百億規模的基金產品。據第一財經統計,在2021年底時,合計規模在百億元級別的主動權益基金有87只,其中超過八成近三年累計回報爲負,跑輸同期業績基準者超過七成。
業績拖累下,這些讓投資者持有體驗感不佳的產品逐漸被拋棄。截至去年底,上述百億元規模的產品僅剩23只。換言之,三年時間裡,這些存量百億“爆款”數量已銳減超過七成,規模也有不同程度地縮水,不僅上限從770多億元降至不到380億元,還有5只產品的縮水幅度甚至超過八成。
愈加重視長效考覈
公募基金長效考覈機制,是近年來被監管部門曾多次提及的重點內容之一。今年1月,證監會主席吳清曾表示,公募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實施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提高權益類基金規模佔比和長期業績等指標在監管分類評價當中的權重等。
3月6日,吳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也表示,證監會在即將推出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中,將進一步提高公募基金三年以上的長週期考覈比重,引導長期價值投資。
近來在業內流傳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初稿顯示,不僅再次強調了建立長週期考覈機制,如三年以上以及五年以上的業績考覈佔比,還提出了要結合產品與業績比較基準情況,對低於業績比較基準10%或者負收益的產品,基金經理薪酬下降等措施。
“雖然當前該方案並未最終落地,但提高投資者獲得感,以業績口碑來增強投資者信任度、強化與投資者利益的綁定等趨勢是比較明顯的。”一位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說,公司對基金經理三年期等長期考覈的佔比就是比較高的,如果有五年以上的業績,這部分也會增加。
從記者採訪的多家基金公司人士迴應來看,每個公司雖然詳細考覈標準不同,但情況大多類似,即早在數年前,基金經理的業績考覈就分爲五年期、三年期等長期考覈指標,以及一年期等短期考覈指標,相對而言,長期考覈佔比頗高。
“三年期業績的考覈比重是最大的,五年期、一年期(的比重)依次遞減。短期業績佔比是最小的,但在實際操作中也會關注的。”華北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
“我們(公司)在加大對長期業績的考覈權重,目前大多數情況下,三年期的業績考覈權重大概佔一半左右。”另一位頭部基金公司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此外,針對產品與業績比較基準相結合的改革情況,未來可能會對部分策略調整的產品,修改更爲適配的產品比較基準。
在華南一位基金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看來,證監會通過提高公募基金長週期考覈比重,釋放了引導資管行業摒棄短期逐利、轉向長期價值投資的強烈政策信號。同時,“長週期考覈機制將倒逼基金公司調整內部激勵體系,促使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深度綁定,減少短期投機行爲,提升投資策略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產品三年業績的波動背後,實際上需要評估的是,對於投資者的最終收益和投資體驗來說,究竟是持有時長還是入場時機哪個影響更大?”華南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與記者交流時說,從實際結果來看,即使經歷了三年這樣一個”較長“週期,有些產品收益也並不符合預期。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一方面,評價考覈公募基金的投資業績,還是需要更長維度上去考量,才能發現那些真正能夠穿越週期、抵禦波動的好產品。另一方面,在產品佈局上可能需要更多提供一些風格更爲穩健的產品,其實大多數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而且對於收益的預期也沒有那麼高,穩健的收益體驗實際上更有利於獲得感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