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新規大限臨近,誰在借36%的“高”利貸?

高利率是一把雙刃劍。

手工勞動/挖哥

手工編輯 /掘叔

出品/獨角獸觀察

距離助貸新規全面實施時間不到3個月了。

4月3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佈了《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簡稱助貸新規),這份新規以“穿透式監管”重塑助貸行業邏輯——要求商業銀行將平臺服務費、增信服務費等全部計入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並明確成本區間。

這一規定直擊行業核心。長期以來,24%~36%的利率區間既是部分高風險借款人的“最後通道”,也是助貸機構覆蓋風險的“生存線”。

隨着10月1日大限臨近,市場目光聚焦於一個關鍵問題:這個遊走在爭議地帶的利率區間,究竟服務着哪些羣體?如果“一刀切”式壓降,又將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在合規與需求的夾縫中,助貸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考驗。

01

誰在借“高”利貸?

早在2023年初,業內就有消息稱,快手正着手正式入局信貸領域,到了2023年末,快手進一步落實金融野心,陸續招兵買馬,其中涉及風控合規、供應鏈金融等方向的崗位。

在現行法律框架下,24%是民間借貸司法保護的“紅線”,36%以上則被視爲“無效利息”,而24%~36%的“自然債務區”就成爲一個頗有爭議的區間。

對這個借款人羣的數量,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口徑。有數據稱服務人羣超3000萬。還有媒體引用行業高管的說法,36%的客羣數量大概爲8000萬人。算最保守估計,這個人羣也應該在千萬級以上。

他們是誰?爲何甘願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

藉助大模型,《獨角獸觀察》對這部分網貸借款人進行了一個人物畫像,主要包括3個特點鮮明的人羣。

1.年輕化的夾心層:85後至95前(25~35歲)佔比超過一半,其中90後是核心羣體。他們多爲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靈活就業者或縣域青年,收入不穩定,卻面臨房租、消費、應急等剛性支出。

2.徵信“灰戶”與小微企業主:多數借款人存在徵信瑕疵,或爲無信貸記錄白戶,或有小額逾期、多頭借貸記錄,被銀行拒之門外。

3.地域與學歷的下沉性:二、三線城市及縣域居民佔比超半數,大專及以下學歷者居多。他們金融知識薄弱,常被平臺“日息0.1%”(年化36.5%)等宣傳誤導,卻因傳統金融機構覆蓋不足,不得不依賴助貸平臺。

這些借款人的需求,不能簡單地用“貪婪”二字概括,不少是現實壓力下的無奈選擇。

其中,應急週轉是首要訴求:醫療、房租、經營缺口等剛性支出佔比很高。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發佈的《“互聯網+”靈活就業羣體的金融服務現狀與需求》調研數據顯示,52%的穩定就業羣體面臨過需要借貸但是借不到錢的情況;這一比例在靈活就業羣體中高達69%。

其次是消費主義與以貸養貸陷阱:部分年輕人因超前消費陷入債務循環。這類羣體對利率敏感度低,更在意“秒到賬”,卻在不知不覺中被高息吞噬。

還有一部分小微企業的“救命錢”。有數據顯示,66%小微企業有貸款需求,但僅有21%最終獲銀行小微貸款支持,供給和需求失衡問題表現尤爲突出。

資產規模小、缺少抵押和擔保成爲很難獲得傳統金融機構貸款的重要原因。央行數據揭示,2024 年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爲 35%,諸多小微企業、初創企業雖有潛力,但缺乏抵押物、信用記錄不完善,被銀行拒之門外。

接近監管人士在一場閉門會議上披露過一個數據:36%區域客戶違約率高達60%。對這個羣體而言,36%利率的存在,本質上是“風險定價”的結果。

02

一刀切的風險暗流

隨着助貸新規臨近,監管動作頻頻。

7月,監管對消費金融公司發出關於會員權益的調研通知,北京金融監管局發佈徵求意見稿,禁止通過“會員權益”“增值權益”擡高綜合融資成本。

當然,市場最關注的還是24%至36%這一利率區間的命運。從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4月發佈的助貸新規來看,雖要求商業銀行確保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關規定(市場默認 24% 利率上限),但未直接否定超過 24% 的利率,這爲行業留下了一定的博弈空間。

隨着監管趨嚴,這一區間面臨着巨大的不確定性,業界擔憂“一刀切”可能對行業帶來的衝擊和影響。

首先,會導致前述的剛性借貸需求轉向利率更高,更不可控的地下中介。

不少小微企業及個人由於信用資質等問題,難以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低利率貸款,24%至 36%利率區間的助貸產品成爲他們的選擇之一,就像開滴滴、送外賣是被優化人羣的最後託底一樣,這個途徑也是這部分借款人最後的選擇。

一旦這個合法渠道被切斷,這些羣體很可能尋求地下中介的幫助。

地下中介的操作往往缺乏監管,借貸利率可能更高,同時還伴隨着暴力催收等違法風險,不僅會加重借款人的經濟負擔,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有業界人士告訴《獨角獸觀察》這個苗頭從今年初開始已有顯現,一些線下中介又火起來了。

非法高炮平臺也可能捲土重來。高炮平臺以高額砍頭息、超高利率以及隱蔽的貸款期限設置等手段,嚴重侵害借款人權益。

近年來,在監管部門的嚴厲打擊下,非法高炮平臺得到有效遏制。但如果24%至36%利率區間的助貸業務被一刀切,部分不法分子可能會趁機再次推出非法高炮平臺,填補這一資金需求缺口,擾亂金融市場秩序。

《獨角獸觀察》在今年做的36%利率平臺測評中發現,已經有山寨平臺把實際借款利率推高到遠高於36%的地步,通過來回換馬甲逃避監管和投訴。

從行業機構角度來看,一刀切也讓他們難以承受壓力。

目前,許多腰尾部助貸平臺主要依靠24%至36%利率區間的貸款產品維持運營。目前,頭部幾家流量巨頭憑藉規模效應能夠維持24%以下利率的產品線,而佔行業多數的腰尾部平臺則依賴高利率區間業務。

一旦實行一刀切,這些平臺將面臨業務量大幅萎縮甚至關閉的風險。此外,部分地方銀行通過助貸業務將零售貸款佔比提升至 20%以上,其收入助貸佔比也非常高,如果驟然切斷高息產品,對這些銀行而言,可能會引發流動性風險。

再者,整個接盤體系也會受到衝擊。當前互聯網助貸市場存在着一種風險傳遞鏈條,頭部平臺將拒貸客戶轉介給腰部平臺,腰部再轉給更下沉機構。

若強制推行24%上限,大量高風險借款人將失去信貸來源,整個接盤體系崩塌,逾期率會如多米諾骨牌般連環爆發,那些看似穩定的大平臺屆時也可能受到牽連。

鑑於對24%至36%利率一刀切可能帶來諸多後果,也有業內人士呼籲如果要取消這個區間,設定一個過渡期來緩解壓力。

當然,我們相信監管部門在推進助貸新規時,會謹慎權衡,尋找更加合理、有效的監管方式,以實現規範行業發展與保障金融市場穩定的雙重目標。

03

整治亂象是當務之急

36%借款利率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滿足了剛性需求,但在各個投訴平臺上,消費者的怨言也是非常多的,許多年輕人就是在平臺的廣告誘導下,掉進了利率“陷阱”裡,治理這些亂象也是監管頒佈新規的主要目的。

《獨角獸觀察》在做36%平臺實測中發現,平臺還有許多待規範和改善的地方,比如借款前不告知實際利率構成,不停通過彈框誘導開通會員等權益,還有的甚至連借款合同都不提供,甚至還有平臺把申請額度與借款混在一起,誘導借款人在不知情下借款。

投訴平臺數據顯示,“利率隱瞞”“誘導借款”成爲投訴的重災區,大量用戶反映借款時僅看到“日息0.05%”等低名義利率,實際還款時才發現包括會員費、擔保費等隱性成本,綜合年化利率突破36%;更有平臺通過“砍頭息”“強制捆綁權益”等手段變相擡高成本,甚至不提供紙質或電子合同,導致用戶維權時缺乏依據。

比如,維信金科旗下的豆豆錢就有不少關於會員費的投訴,有借款人反饋甚至沒有借款,每月也會按時扣費。一般來說,助貸平臺會員費都是“一錘子買賣”,借款人開通後會獲得一些優惠權益,但豆豆錢的會員費更像充了一個愛奇藝等視頻平臺的月卡。

還有的平臺利用年輕人對金融知識的欠缺,通過短視頻、彈窗廣告渲染“一鍵借款”“低息無憂”等場景,將36%利率包裝爲“普惠產品”,誘導其爲消費超前支出借款。

《北京商報》就報道過一個典型案例。一位剛畢業的“00後”在無意間看到省唄的借貸廣告,出於週轉需求,她通過省唄App嘗試貸款,在填寫相關個人信息、同意系列貸款協議後,共獲得1萬餘元的貸款金額。

儘管App下載頁面宣傳借款超低息,綜合年化利率5%起,另外平臺首頁也標註年化利率5%~36%,借1萬元用1年日均息費8毛錢起,但沒想到的是,一通操作下來通過的貸款利息竟達36%之高:“我很少貸款,也從未逾期,沒想過給我貸款低到5%,但也不至於高到36%吧?”

所以,規範助貸平臺36%利率區間業務,需在承認其存在合理性的基礎上,聚焦信息不透明、誘導消費等核心問題,通過穿透式監管實現“風險可控、權益保障、需求匹配”的平衡。

規範的核心在於讓借款人“明明白白借款”。可以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強制信息披露,要求平臺在借款流程首頁以醒目方式公示綜合年化利率(包含所有費用),並與名義利率並列對比,禁止用“日息”“月息”模糊表述。

二是規範合同管理,明確電子合同的法定效力,要求平臺在借款前完整展示所有合同條款,重點標註利率構成、還款方式、違約金等關鍵信息,留存用戶確認記錄;

三是遏制誘導行爲,劃定彈窗廣告的頻率和內容邊界,禁止以“額度提升”“權益贈送”等名義強制捆綁高息借款,對誘導未成年人、學生羣體借款的行爲從嚴從重處罰。

此外,還可以建立動態監管機制:一方面推動行業統一數據平臺建設,監測36%利率區間的客羣結構、逾期率等指標,防止平臺將高風險轉嫁給弱勢羣體;另一方面暢通投訴渠道,要求平臺72小時內響應利率糾紛投訴,對惡意隱瞞利率的平臺實施“熔斷機制”,暫停相關業務直至整改達標。

唯有讓“36%利率”在陽光下運行,才能既保留其服務長尾需求的價值,又守住金融消費權益的底線,避免其從“應急通道”異化爲“掠奪工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