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有態度 | 信陽師大就捐贈倡議道歉:別把校友當施主
8月6日,信陽師範大學就捐贈倡議一事道歉,並停止了相關工作。
之前,該校校慶籌備工作辦公室提出,爲籌辦五十年校慶,由各畢業班級聯絡人向所在班級校友發佈捐贈倡議,對有意向開展捐贈的畢業班級,倡議捐贈目標數額不低於1萬元。
這一紙倡議書讓網友不樂意的原因,在於校友反哺母校天經地義,但不可“情感綁架”,不可下指標。校友對母校的愛,更不可用金錢來作爲衡量單位。
學生離開母校,走向社會,事業有成者,更多反哺母校,值得肯定和讚揚;即使難談成就,但未曾忘記在學校受到的教育,努力前行者,也是母校的體面。
校慶之時,無論是捐一棟樓還是捐一本書,核心在於心意而非數額。學校作爲接受方,更該珍視這份情感,用尊重與真誠維護這份聯結,而非用“指標”“目標”去量化。
校友對母校的回報,本質是基於求學歲月的情感聯結,是“飲水思源”的自發表達。校友捐贈從來不是衡量母校價值的標尺,更不該成爲校慶的“政績工程”。畢竟,校友心中對母校最深的“回報”,或許是看到學校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而非爲了某個數字去“湊份子”。
信陽師範大學的及時糾錯,給所有高校提了個醒:
多一些真誠溝通,少一些指標綁架;多一些對校友處境的體諒,少一些對數字的執念。唯有守住“自願”的底線,尊重情感的本真,才能讓校友與母校的聯結更牢固,才能讓每一份回報都發自真心、暖人心田。
撰文|向玲 主編|李錦 審覈|朱宗威 *文章爲主編有態度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出品 | 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