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有態度 | 武漢大學圖書館性騷擾事件:別讓性別對立成爲輿論的預設立場
2023年,武漢大學女生楊某發文稱,在圖書館自習時被肖某某性騷擾。武漢大學隨後以肖某某“存在不雅行爲”爲由給予記過處分。時隔兩年,一審法院近日宣判:不能認定男生肖某某針對特定對象實施了性騷擾,駁回女生楊某的指控。
判決結果,像一塊投入靜水的石頭,不僅讓此前的指控有了司法層面的結論,更將學校此前的“記過處分”推到了輿論聚光燈下,讓“撤銷處分並道歉”的呼聲愈發清晰。畢竟,若連司法機關都無法認定性騷擾,校方當初的處分是否成立,就有必要被重新審視。如果學校仍認定存在不雅行爲,就該公開細節和判定程序。
教育的公信力,恰恰體現在“程序透明”與“有錯必糾”上。當最初的處分依據被動搖,及時啓動複覈、澄清事實、糾正偏差,纔是對學生權益的基本尊重,也是對教育職責的踐行。
人們希望武漢大學正面迴應,是希望看到學校的懲戒不是拍腦袋決策,更不會成爲息事寧人的工具,而是以事實爲依據、以規則爲準繩;當錯誤發生時,糾錯的勇氣與當初作出處分的果斷同樣重要。
而於公衆而言,應該爲真相而戰,而非爲性別而戰。當類似糾紛出現時,我們可以先放下偏見,看看證據鏈是否完整,聽聽雙方的完整敘述,給調查留出足夠的時間,而用性別陣營劃分敵我,用立場代替是非。
畢竟,每個個體的遭遇都不該被簡化爲性別符號的註腳,每個家庭的痛苦也不該成爲流量狂歡的祭品。
唯有守住理性的底線,尊重理性的裁決,才能讓受害者得到公正,讓無辜者免於受傷害。
否則,當性別對立成爲輿論場的預設立場,真相便容易被情緒撕碎,最終所有人都可能淪爲“羅生門”的犧牲品。
撰文/記者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