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班萬元”校慶捐贈引爭議,高校募捐應純粹
近日,信陽師範大學針對往年畢業生髮起50週年校慶“千班萬元”捐贈倡議,倡議書顯示,“千班萬元”活動主要以畢業班級爲單位,由各畢業班級聯絡人向所在班級校友發佈捐贈倡議,自願開展捐贈,對有意向開展捐贈的畢業班級,倡議捐贈目標數額不低於1萬元。
倡議一出,爭議隨之而來。雖然校方工作人員迴應,此次捐贈活動秉承自願原則,數額不限,且目前收到最高班級捐款爲2000元,多數班級捐款不超200元,但“千班萬元”的倡議目標,還是讓不少人感到壓力。在社交媒體上,該校往屆畢業生表示,畢業多年,生活壓力不小,難以承擔如此高額的捐贈;也有網友質疑,這種帶有明確數額指向的倡議,是否真能做到完全自願。
高校在重要校慶節點向校友發起捐贈倡議,本是常見之舉。學校發展離不開校友支持,校友通過捐贈表達對母校的感恩與回饋,也是一種情感聯結的體現。但關鍵在於,募捐應充分尊重校友意願,不能讓捐贈成爲他人的負擔,更不能因過於強調數額,讓捐贈變了味。
從現實來看,人們畢業後的發展狀況差異巨大。在這種情況下,統一設定一個捐贈目標,難免讓部分人陷入尷尬境地。而若爲了達到目標,班級羣出現“勸捐”現象,無疑也會讓人們捐贈的自願性大打折扣,甚至引發對母校的負面情緒。
高校募捐,還是要細水長流,培育校友捐贈文化,不能靠一時的大額捐贈。對此,高校可以借鑑一些成功經驗,如開展多樣化的捐贈項目,讓校友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選擇;組織校友參與學校建設項目,以志願服務、技術支持等非資金形式貢獻力量;舉辦校友文化活動,增強校友對母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讓校友發自內心捐贈。同時,募捐過程要公開透明,讓校友清楚知曉捐贈款項的用途,確保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用於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比如改善教學設施、設立獎助學金等。只有讓校友看到自己的捐贈切實發揮了作用,才能贏得他們長期的信任與支持。
對於信陽師範大學此次“千班萬元”捐贈倡議,校方或許需要重新審視募捐策略。在堅持自願原則的基礎上,不妨淡化具體數額要求,鼓勵校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隨心捐贈。如此,才能讓捐贈行爲迴歸純粹,真正匯聚起校友對母校的深厚情誼,爲學校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吳睿鶇)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