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山專欄》中國人vs戀殖臺灣人
如果今後兩岸關係不再是國共關係,變成中國人與「戀殖的臺灣人」及「臺籍日僑」之間的對抗,問題恐怕就複雜而嚴重了。(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近年來,民進黨政府爲了推動「臺獨」,逐步走向全面的「去中化」,不但修訂課綱、改寫臺灣史,進一步顛覆整體的國族認同,同時還質疑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正當性,並拒斥國際正義聯盟抗擊德義日法西斯同盟的基本理念。這是意識形態的倒退與歷史認知的逆轉,也是對自由民主價值的根本否定!
最近民進黨秘書長公然否定臺灣光復的一席話,不但凸顯了執政者對歷史的盲然及對臺灣前途的迷惘,也反映出兩岸關係正面臨急速質變的危機。此外,伴隨着美國國務院對「臺灣未定論」的謬解,以及高市早苗出掌日本自民黨,擺在眼前的是地緣政治的挑戰與兩岸和平的困境,值得深入探究與尋思。
首先,對臺灣光復的不同詮釋源於自身的族羣定位與國族認知的逆轉。如果自認系中國人或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漢人,則「光復」一詞意味着回到1895年之前的中國,而臺灣當時是清朝的一個省;當甲午戰敗後,清廷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但是到了1945年之後,臺灣又因日本潰敗而回歸中國,成爲中華民國的一個省。這是歷史事實,既非臆造也不容否認。
但如果自認是日本殖民下的「皇民化」屬民,並認同軍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儘管他們不被殖民地政府平等相待,淪爲二等國民,卻依然心儀軍國主義,並支持德義日法西斯同盟,堅決對抗自由民主陣營,這時恐怕就會對「光復」一詞心存芥蒂,而且力加排拒!
但是,在臺灣光復80年之後,依然感念殖民統治甚至頌揚日本軍國主義,而且堅決否定抗戰勝利有功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進一步還拒斥自己是中國人,不承認臺灣早已光復的史實,這就是一種降格的「戀殖」心態,是執政者缺乏自信、自省與自尊的具體表徵,不但很難被同情理解,也得不到尊重。而今,從日本人的角度看來,他們認識到巴西有200萬日僑,在美國也有約150萬,卻很難想像在臺灣竟然會有這麼多人心懷殖民統治,而且忠心耿耿的繼續效忠日本軍國。這是殖民史觀,是執政者的認同困境,也是對歷史真相的反諷。
如果今後兩岸關係不再是國共關係,也不再是兩岸中國人的交流與互動,反而變成中國人與「戀殖的臺灣人」及「臺籍日僑」之間的對抗,今後的問題恐怕就複雜而嚴重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戀殖的臺灣人背後還得到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的支持利用,他們一味追求「脫中入北」,自以爲繼承了日本的「脫亞入歐」,不但要去中反華而且拒絕全球南方國家,並自願成爲抵拒「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馬前卒和橋頭堡,這就是玉石俱焚、誓不兩立的決絕和武勇了,而臺海也就變成兩種文明對抗與衝突的前沿。
果如是,兩岸之間的對峙,不僅是內戰的延續,也將進一步加碼而變成文明衝突的前哨站。除非美國政府改弦更張、日本放棄侵華戰略,否則面對兩岸的兵兇戰危,臺灣人只能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