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君:中歐合作爲國際變局增加“壓艙石”

來源:環球時報

4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互通電話。緊接着,4月10日至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訪華。這不僅是桑切斯三年來第三次訪華,也預示着中歐領導人新一輪互動的開啓。2025年正值中歐建交50週年,又逢美國向全球發起“關稅戰”的特殊時期,中歐雙方都面臨着嚴峻考驗與轉型機遇,在此背景下,中歐關係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中歐合作也被賦予了更特殊的價值。

中歐關係在國際關係中有着獨特優勢。地緣政治方面,中歐之間沒有直接衝突,並且在獨立自主和推動國際社會發展上,雙方有着共同的原則與追求。戴高樂的獨立自主外交思想不僅塑造了當今法國的外交風格,也對整個歐洲的外交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國總統馬克龍自2017年上任後,秉持法國與歐盟相輔相成的政治理念,積極推動歐洲的獨立與發展,以實現法國的目標。他提出的“歐洲戰略自主”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卻彰顯了歐盟在全球格局中尋求獨特地位的決心,這也受到中國的重視與支持,中國始終支持一個多樣化的世界和一體化的歐洲。

在國際交往準則上,中歐都倡導多邊主義,堅定維護國際制度體系。與特朗普政府接連“退羣”的行爲截然不同,中歐積極捍衛國際貿易規則和國際公平正義,大力倡導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在經濟方面,中歐作爲兩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合計超過全球的1/3,2023年中歐經濟分別同比增長5.2%和0.4%,合力拉動全球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3%。當前,中歐互爲第二大貿易伙伴,據中國海關統計,2024年中歐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爲7858.24億美元,相比2023年增長了28.37億美元,同比增長0.4%,反映出中歐經貿關係具有的韌性與互補性。儘管中國在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中競爭優勢不斷加大,歐盟原有的一些優勢相對縮小,但雙方在綠色轉型、人工智能、第三方市場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合作空間,並且正在通過技術合作、市場準入等方式,對接彼此的工業發展戰略,實現互利共贏。在文化方面,中歐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孕育出了雙方獨特的交往智慧,也促使雙方形成了不同於美國的戰略利益,能夠關照彼此利益,重視國際制度安排的作用,共同追求全球範圍內的共同繁榮與進步。

然而,特朗普第二個總統任期內一系列反常規操作,深刻影響了國際關係,可能引發全球力量佈局的新一輪調整。歐洲各國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國家利益,一方面希望提升戰略自主性,避免過度依賴中美任何一方;另一方面積極尋找新的合作伙伴與合作方式。

在此過程中,歐洲時常表現出猶豫和搖擺。自2023年歐盟提出對華“去風險”以來,中歐合作進程受到一定阻礙。這主要源於歐盟內部治理遲滯以及國際力量格局的快速變化。歐盟內部並不統一,各成員國發展階段、地緣政治環境和歷史文化存在差異,導致在國際重大問題上難以形成統一聲音。這不僅阻礙了歐盟一體化進程,削弱了其應對國際危機的行動力和話語權,如在對華“去風險”政策上,各成員國做法不一,就充分暴露了內部的明顯分歧。另外,歐盟內部缺乏強大的“頭部力量”,其對外政策有時難以反映成員國的普遍利益,而只是部分羣體或國家的訴求,分散了歐盟對華政策的執行力。外部來看,儘管歐盟與美國在行爲邏輯上存在本質區別,但作爲共享西方民主制度的傳統盟友,加上北約的紐帶作用,跨大西洋兩岸仍有諸多共同話題。特朗普上臺後,歐洲國家雖對其進行聲討,但反對的主要是特朗普本人及其團隊,並非美國整體和所有政治力量。從這個角度看,歐盟此時向中國發出積極信號,一方面是希望藉助中國力量應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維護本土利益;另一方面也試圖通過爲“反制裁”預留時間,觀察全球走勢,以便靈活調整策略。

美國政府將關稅作爲政治武器,不僅擾亂了經濟規律和國際商業秩序,還人爲製造不確定性,打壓民衆信心,迫使各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受美國不確定的關稅政策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美國的關稅政策不僅嚴重衝擊國際貿易,破壞全球經濟穩定,也將最終反噬自身。在此背景下,中歐加強對話意義非凡。通過交流溝通,中方可以瞭解歐盟的顧慮與預期,歐盟也能瞭解中方有充足的儲備政策工具,有能力抵抗不確定性,進而增強自身抵禦危機的信心;同時,中歐作爲當今世界的兩大關鍵力量,在美國政府意欲靠關稅爲自己帶來短期政治收益的時刻,選擇以擴大雙向開放來深化利益交融,也將如壓艙石一般,爲提振全球信心發揮關鍵作用,爲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作者是上海政法學院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