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重點速遞丨深海科技首次納入政府工作報告,萬億市場迎來新增長極;量產新紀元,人形機器人從理想走進現實

(一)重磅消息

在資本市場,打擊股市虛假“小作文”、嚴肅查處非法薦股等違法違規行爲,是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資本市場秩序和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記者瞭解到,證監會已把整治股市虛假信息作爲規範資本市場信息傳播秩序和改善市場生態的一項重要內容,堅持遠近結合,堅持打早、打疼、打重點,綜合施策、多措並舉,下大力氣進行整治。近段時間,公安機關先後查處編造傳播“機構舉報遊資”“摩根大通研報”等謠言的責任人。

(二)券商最新研判

東興證券:指數維持慢牛,輪動機會增加

1、指數維持震盪走勢,逐步進入業績驗證期。隨着兩會行情逐步結束,市場關注點有望重回基本面,兩會報告指明瞭全年的發展方向,各種題材性熱點也進一步升溫,特別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題材不斷髮酵,市場的結構性行情愈演愈烈,市場總體成交仍維持較爲活躍的態勢。但隨着兩大核心板塊不斷走高,整體波動性也逐步上升,市場對於低位股補漲的預期也愈發強烈,隨着3月下旬開始逐步進入上市公司年報和季報披露期,市場更加關注基本面和業績,一些題材性個股隨着業績披露會有回調壓力,市場整體表現將會更加均衡,市場結構性不會只集中在兩大核心熱點上,以有色、化工爲代表的週期性品種開始逐步走強,紅利類個股表現有望重回升勢,整體指數表現將會更加良性。

2、重視消費和順週期板塊投資機會。消費是一直看好的方向,兩會期間對消費的關注也是逐步加碼,未來消費政策逐步落地對基本面的影響會逐步顯現,現在階段佈局消費正當其時,消費股有較大未來經濟恢復的看漲期權價值,下跌空間有限上漲彈性較大,上週開始的白酒脈衝行情已經開始展現出一定的苗頭。近期美國政策劇烈波動,美股調整趨勢明顯加大,隨着資金開始外溢,一些順週期品種供給出清比較徹底,價格開始出現反彈的趨勢明顯,順週期品種走出底部的跡象開始顯現,以有色、化工等細分行業漲價爲標誌,順週期公司開始引發市場關注,尤其是化工品和小金屬價格出現大漲的板塊,值得重點關注。

3、投資建議:市場仍然處於慢牛走勢,仍然首選大科技核心板塊,從風格上,更傾向於從極端結構向均衡結構配置,消費和順週期品種可以逐步增配,在即將到來的業績公佈期,兼顧基本面,迴避績差公司,雖然宏大敘事想象空間巨大,但最終的產業格局尚未確定,未來註定大部分個股會迴歸其內在價值,在目前階段,機器人板塊由於大部分是汽車零部件或者機械公司轉型,原有業績和估值整體比較健康,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可,人工智能板塊估值偏高,業績兌現不確定性仍然較高。同時,可以積極關注低位順週期品種,尤其是漲價概念。

中原證券:滬指突破3400點,未來市場有望呈現科技領漲的特徵

1、3月14日,A股市場高開高走、震盪上行,早盤股指高開後震盪上行,盤中股指在3420點附近遭遇阻力,午後股指強勢震盪,盤中保險、食品飲料、遊戲以及釀酒等行業表現較好;航天航空、電源設備、電力以及電網設備等行業表現較弱,滬指全天基本呈現震盪上揚的運行特徵。當前上證綜指與創業板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分別爲14.24倍、38.63倍,處於近三年中位數平均水平,適合中長期佈局。兩市週五成交金額18413億元,處於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數區域上方。

2、逆週期調控政策持續加碼,財政發力與貨幣寬鬆形成支撐,資本市場改革深化成爲焦點。政策預期升溫,重點關注科技創新、消費提振、綠色經濟等領域的具體措施落地。央行維持適度寬鬆基調,疊加美聯儲降息預期,外資迴流或爲市場提供增量資金支持。3月至4月爲年報披露高峰期,企業盈利修復情況將直接影響市場信心,需警惕業績不達預期的個股風險。短期資金偏好轉向防禦性板塊,高股息紅利資產表現穩健,而科技成長板塊因估值高位承壓,市場進入風格再平衡階段。

3、隨着國內宏觀調控、促增長政策持續落地推進,未來市場有望呈現科技領漲、紅利防禦、消費復甦與內需驅動的特徵,建議投資者把握結構性機會,兼顧防禦與成長。仍需密切關注政策面、資金面以及外盤的變化情況。短線建議關注軟件開發、互聯網服務、金融以及釀酒等行業的投資機會。

(三)券商行業掘金

東吳證券:深海科技首次納入政府工作報告,萬億市場迎來新增長極

1、深海科技首次納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深海科技”首次被正式列入國家未來產業發展重點。深海科技具備較大發展潛力。首先,深海環境具有高壓、低溫、黑暗等極端環境特徵,因此對設備材料、密封技術和能源系統提出極高要求。其次全球大部分的深海未被勘測,資源分佈爲科學發現提供巨大空間。第三,深海科技行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行業,行業的發展需要整合海洋學、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推動如仿生機器人、耐壓合金、深海傳感器等技術創新。

2、深海科技行業的發展具備較大潛力:主要體現在各類資源,深海具備豐富的礦產資源、能源儲備、生物資源等。在軍事應用領域,潛艇通信、海底監測網絡(如光纖傳感)和無人潛航器(UUV),這些均涉及國防安全。深海科技十萬億市場,未來有望成爲經濟新增長極:深海科技作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領域,正從科研探索向產業化加速邁進。當前我國已形成覆蓋深海探測、資源開發、裝備製造、生態保護的全產業鏈佈局。

3、《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深海科技安全健康發展,同時"溟淵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也不斷落地。2025年2月24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首次突破10萬億,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隨着深海科技被納入新興產業領域,國家對海洋強國戰略進一步深化,未來深海科技行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成爲我國經濟的新增長極。

4、未來深海科技具備多個發展趨勢,中長期維度看,深海科技行業將在技術革新、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驅動下有望呈現五大趨勢:一是智能化與無人化裝備主導,AI驅動設備普及,通信定位精度提升。二是戰略資源商業化開發提速,採礦效率提高,新能源產業鏈延伸。三是海洋新基建深化,推動技術轉化與能源網絡建設。四是生態保護與可持續技術並重,規範行業發展。五是全球競爭與合作並存,在競爭加劇的同時深化跨國科考與數據共享。

5、AI技術推動行業發展:AI驅動的智能算法能夠提升深海數據的實時處理能力。AI能夠加速深海資源勘探,如多金屬結核、可燃冰的開採通過智能建模預測儲量分佈。生態監測方面,智能傳感器網絡結合大數據分析,實時評估漁業資源並制定保護策略,促進可持續發展。

6、投資建議:政策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包括深海資源商業化開發、海洋數據應用生態構建等方向。深海資源開發、智能裝備(AUV機器人)及海底數據中心(IDC節能替代)等方向值得關注。深海信息化領域公司主要包括:中遠海科、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中船科技、中天科技、東方電纜、中科星圖,中國海防、亨通光電。

國金證券:量產新紀元+DeepSeek成功,人形機器人從理想走進現實

1、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成爲未來最爲確定的方向之一,獲得了國內外頂級政策、 政企資金以及科技龍頭的全方位加持,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量產將成爲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關鍵詞之一。過去2年,國內外衆多科技及企業紛紛切入人形機器人新賽道,2024年是國內外人形機器人的原型機發布大年,如1XTech 的NEO、開普勒的先行者K2、小鵬的Iron,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技術優化與調試,2025年有望成爲真正的量產元年。

2、國際巨頭特斯拉一馬當先,預計2025年生產1萬臺Optimus,2027年達50萬臺。2月6日,特斯拉發佈招聘機器人生產製造工程師,再次強化其機器人量產進程。1月30日, figureAI公司中標第二個大客戶,並表示未來4年將量產10萬臺人形機器人。國際巨頭人形機器人的量產是產業從概念到應用現實的重大跨越,對發掘人形機器人通用應用場景具備戰略指導意義,產業進入“chatGPT”時刻前夕。

3、DeepSeek。DeepSeekAI成功突破AI發展的高昂成本問題,憑藉降本、開源的優勢,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展現出強大的賦能能力,有望助力機器人在環境感知、任務規劃與決策、持續進化等大模型方面實現質的飛躍。此外,DeepSeek 也讓國產廠商在AI領域看到希望,強化國產機器人在軟件端持續深耕和突破的信心。

4、聚焦商業化量產短板及產業分工細化趨勢,建議關注絲槓和運控及國產機器人鏈總成環節。

(1)硬件端,絲槓產能緊缺是量產痛點。從量產維度看,產能是關鍵,人形機器人硬件不再是本質約束條件,難點主要體現在規模製造及降本能力上。其中,絲槓製造難度相對最高,產能也最爲緊缺,屬於重資產、勞動密集型環節,短期快速擴產難度大。國內目前已建成的絲槓產能不足以滿足人形機器人的量產需求。隨着下游人形機器人量產的臨近,看好恆立液壓在絲槓及線性總成的產能優勢及快速放量能力。

(2)軟件端,“小腦”智能亟待突破,運控是被忽視的短板。機器人從軟件算法策略上分爲“大腦”和“小腦”,“大腦”負責感知外界並模擬人類思維決策過程,“小腦”則模仿生物進行復雜的運動,即運動控制。“小腦”是由一系列算法和硬件設備組成的綜合系統。如何進一步提高機器人小腦運動控制算法的實時性、魯棒性和可解釋性是下一步產業重要研究方向。建議關注人形機器人小腦智能運控賽道的進步和突破。

(3) 產業鏈分工有望細化,看好國產機器人鏈本體代工或總成商。產業鏈有望從垂直走向細分,形成專注機器人軟件或專注機器人硬件的產業分工。2024年11月,華爲與16家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就具身智能領域展開合作、共同搭建生態圈,助力國產機器人廠商可專注於本體或應用場景開發,實現彎道超車。建議關注掌握核心零部件自制能力並具備機器人總成能力的公司。建議關注價值量高、產能爲王的絲槓環節,機器人運動控制環節,國產機器人鏈本體代工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