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深海科技”,上市公司掘金萬億新藍海

“隔了平均水深3700米的海水,人類對深海地形的瞭解還不如月球背面。”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曾如是評價人們對深海認知的不足。但在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的雙重推動下,覆蓋地球70%面積的深海有望催生萬億級的新賽道。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海科技”寫入其中。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資本市場聞風而動。截至3月25日收盤,深海科技指數(884959.WI)近一月累計上漲15.54%,神開股份、巨力索具、海默科技等成分股漲超50%,多家A股公司被投資者追問是否有相關業務佈局。

隨着深海極端環境技術突破,深海機器人資源開發、海底數據中心等新場景加速落地,一場圍繞“地球最後邊疆”的產業革命已悄然啓幕。

“深海科技”首進國家戰略版圖

深海通常指水深超過200米的海域,具備高壓、低溫、無光等極端環境特徵,其豐富的能源、礦產及生物資源具有重大經濟價值。“深海科技”則指用於探索、開發和利用深海資源以及研究深海環境的一系列先進技術與裝備,包括深海探測技術、深海資源開發技術、深海通信與導航技術及深海工程技術。

近年來,隨着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入推進,海洋經濟持續釋放“藍色引擎”驅動力。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2月24日發佈的《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105438億元,較上年增長5.9%,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而深海科技作爲海洋經濟與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較於2021年“深海工程”、2023年“深海深地探測”的表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海科技”列入新興產業重點領域,與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並列,充分彰顯了國家對發展深海科技的重視程度。西部證券認爲,政策表述的變化,標誌着深海科技從科研探索向產業化應用的戰略轉型。

深海科技戰略地位升級的同時,地方政府正以政策“組合拳”加速深海科技產業化。

例如,上海市海洋局宣佈將出臺《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5年)》和《上海市海洋觀測網規劃(2025-2035年)》,同時印發《關於推動上海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的實施意見》,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3月20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召開全市海洋重點項目推進會議,會議強調,培育壯大海洋裝備、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興產業,強力推進深海開發等海洋未來產業。

3月15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市海洋發展局與華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圍繞國土空間管理治理、數據要素流通、資源保護利用、科技創新、海洋經濟等重點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此外,海南、廣東等地加速建設深海科技產業園,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致力於打造“深海硅谷”,推動技術研發、裝備製造和商業化落地。

“當前我國已形成覆蓋深海探測、資源開發、裝備製造、生態保護的全產業鏈佈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深海科技安全健康發展,同時‘溟淵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不斷落地。”東吳證券在研報中將深海科技定義爲“十萬億市場”,並指出深海科技作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領域,正從科研探索向產業化加速邁進。

產業化進程提速

深海科技的爆發,離不開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深海經濟產業鏈包括上游裝備製造與基礎技術研發等,中游資源勘探與開發應用以及下游商業化服務與衍生應用等,涵蓋產業領域包括上游材料、零部件、深海機器人、深海裝備、海上風電開發、海洋油氣開發等領域。

近年來,我國在深海裝備研發、資源開發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深海利器”頻頻上新,爲深海科技產業化奠定基礎。

在裝備技術上,我國已實現多項全球領先成功,如“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擁有10909米的下潛深度、“藍鯨”系列超深水鑽井平臺刷新全球作業紀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突破7000米深潛記錄、“夢想”號大洋鑽探船突破11000米鑽深能力等,標誌着我國深水裝備自主研發能力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在深海科技的探索已步入世界前列。”中信證券指出,“深潛”是深海科技的關鍵技術路徑之一,包括載人和無人的深潛器。目前,高性能的萬米級載人/無人潛水器已成爲多國發展的重點,主要海洋大國紛紛建立起各自的深海海底觀測網,針對大洋的鑽探活動也在持續進行中,在世界各大洋深水底下鑽井4000餘口,取芯40多萬米。

德邦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從產業鏈來看,深海裝備製造、資源開發和新基建有望成爲先行賽道。例如,海洋新基建方面,海底數據中心(IDC)節能方案、漂浮式風電平臺等技術應用逐步落地;深海裝備方面,AUV(自主潛航器)、ROV(遙控潛航器)和UUV(無人潛航器)等水下航行裝備、水下機器人有望成爲開發海洋資源的核心裝備,代替或輔助人類進行極限作業。

華泰證券也看好深海科技對裝備製造公司帶來的新機遇。其認爲,深海設備技術要求極高且不易更換,需達到耐高壓、耐腐蝕等嚴苛標準。常年來海工裝備與海洋船舶供需面偏緊,中高端領域還有很大的國產化替代空間。當前,我國已形成覆蓋深海探測、裝備製造、生態保護的全產業鏈佈局,頭部企業技術已趨成熟,深海資源開發方興未艾。

隨着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商業化進程提速,部分機構也關注深海新能源開發的未來前景。華泰證券表示,海風是深海科技重要表現形式,一方面海風是目前已表現出經濟性的深海科技應用,另一方面深遠海風電有望引領深海科技技術發展,如深海海工裝備、高壓海底電纜、超深水系泊鏈等技術亦是開發深海資源的基礎。上海、廣西、江蘇等省市已公佈深遠海規劃,首批示範性項目或逐步落地,看好後續央國企主體持續跟進,助力產業鏈加速落地。

上市公司密集迴應

面對萬億級的產業藍海,資本市場也率先響應,爲這場“深藍競速”投下信任票。

Wind數據顯示,深藍科技指數自3月中旬以來累計漲幅顯著,多隻成分股連日大漲。如3月13日至21日,巨力索具達成6連板,股價從3.35元飆升至6.55元;同期,神開股份走出7連板,海默科技、海蘭信等也在短期內大幅上漲。

在滬深交易所互動平臺上,與深海科技有關的提問顯著增長。截至發稿,投資者追問相關公司業務是否與深海科技有關的提問已超過400條。多家上市公司透露在深海科技領域的佈局,涵蓋深海油氣開採、深海裝備製造、水下機器人研發、海上風電開發等多個方面。

在被投資者問及中集的“深”體現在哪裡時,中集集團在互動平臺表示,中集海洋工程業務深耕佈局深海油氣裝備業務。在超深水裝備方面,其自主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2號”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鑽井深度15240米,是全球作業水深、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鑽井平臺。在深海油氣開發領域,中集海工2024年攬獲2艘FPSO 船體總包訂單以及1艘 FLNG 改裝總包訂單,彰顯了其在攻克海洋工程裝備中最爲複雜、造價高昂且附加值極高產品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深海裝備技術爲深海科技發展基礎,聚焦於深海極端環境下的裝備製造與資源開發,佔據產業鏈頂端,與此前‘戰略新興產業’的通用型海洋產業相比,更具門檻,並強調技術壁壘。”中集集團說。

關於“公司是否有AI的技術或者相關產品在深海科技方面佈局”的問題,科思科技回覆投資者稱,公司已充分佈局智能化方向,水下相關產品基於公司自研專用AI算法,以及輕量化處理技術,可在端側大幅提高水下探測準確率,提供全面、高效的決策支持。

在被問及“公司在深海資源開發方面的技術儲備和優勢”時,海油工程表示,在深水領域,配備了6艘動力定位的水下工程船、1艘動力定位鋪管起重船,並擁有17臺先進的水下機器人和1套深水軟鋪系統、1套犁式挖溝機等大型裝備,具備高達3000米級的水下工程作業能力。

近期,邵陽液壓在深海科技方面的佈局也較受關注。公司在互動易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其深海機器人液壓控制系統(SCM測試及水下安裝系統)是國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能夠深潛1500米進行數據採集和故障診斷。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深海科技”概念持續火熱,多家相關公司也發佈澄清公告。如神開股份稱,公司部分型號的井口、井控設備及錄井儀器可用於海上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但相關海工產品的銷售收入佔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近三年均僅爲5%左右,佔比較低,不會對公司短期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海洋王在股價異動公告中指出,公司目前無“深海科技”相關業務和產品,與“深海科技”概念無關。近日達成2連板的海默科技提示稱,公司水下多相流量計是深海油氣生產裝備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公司營業收入中佔比很小,不會對公司業績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