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再提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資本市場強化更高“含科量”
新質生產力、新型工業化、人工智能+等關鍵詞,依然是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高頻熱詞。
報告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這並非新型工業化首次寫入報告。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在部署資本市場重點工作時,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同時,要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在資本市場方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到,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等內容,去支持實體經濟,支持科技創新,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一系列表述,符合最近的政策方向。”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3月5日在人民大會堂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報告還特別提到穩定樓市股市、穩定資本市場,這些表述都是對資本市場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定調。
“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資本市場的表述,明確了深化改革的三大方向,對提升市場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和穩定市場預期具有重要意義。”華創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牛播坤認爲,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有利於更好地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尤其是科創債、綠色債等創新品種的擴容,爲實體經濟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
資本市場引導資源流向關鍵領域
新型工業化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原動力,多層次資本市場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動力。
“證監會將着力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作用,更好服務製造強國建設和新型工業化。”近日,證監會主席吳清罕見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新型工業化》期刊上發表《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 更好服務新型工業化》的署名文章稱,證監會高度重視工業和製造業企業發展,將其作爲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他提到,資本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本形成、完善公司治理、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有可爲。截至2024年底,滬深北交易所上市的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工業和製造業企業占上市公司總數量比例爲76.5%,市值佔比爲56.58%,利潤佔比爲32.32%。
目前,資本市場正在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加大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工業和基礎軟件等重點產業支持力度。針對我國戰略性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爲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必須大力提升戰略資源保障能力。“資本市場將引導要素資源向這些領域聚集,綜合運用多種工具提供適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吳清稱。
科技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最重要引擎。吳清說,要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資本市場要積極融入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突出發揮資本市場在服務科技創新方面的獨特優勢,“集短錢變長錢,集小錢變大錢”“化儲蓄爲資本”“風險共擔和收益共享”,資本市場能高效集聚配置資源,加速科技產業融合,激發企業家創業精神,契合科創企業“投入大、週期長、迭代快”等特徵,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針對我國戰略性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爲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必須大力提升戰略資源保障能力。對此吳清表示,資本市場將引導要素資源向這些領域聚集,綜合運用多種工具提供適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資本市場下一步如何支持新型工業化?
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下一步,如何進一步強化資本市場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中的擔當作爲?對此,吳清也給出了具體方向。
一是進一步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服務覆蓋面和精準度。深入研究相關企業的特點、發展規律及其在投融資、激勵約束、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豐富資本市場的工具、產品和服務。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發揮股債期市場協同效應。優先支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科技型企業股債融資、併購重組,提升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質效。
二是持續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增強對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適配性。持續推動“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等落實落地,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深入研究完善發行上市、私募創投等制度安排,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競爭力,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和適配性,更好服務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優化上市公司結構。
三是支持上市公司通過併購重組轉型升級。抓好“併購六條”落地實施,在推動產業整合和資源優化配置、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等方面儘快推出一批典型案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在併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服務上市公司轉型升級。
四是促進長期資金入市、壯大耐心資本。着眼於 “長錢更多、長錢更長、回報更優”等目標,繼續積極創造條件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推動形成“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穩步提高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改善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與結構。同時,圍繞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支持政策,引導更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此外,還將持續改善資本市場生態。
牛播坤認爲,今年報告強調了新“國九條”以來推動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方向,提出加強“戰略性儲備力量”和“穩市機制建設”的新表述,預計未來以社保基金爲代表等的國有資金可能會在更加明確的政策框架下構建類“平準基金”,進一步增強市場託底能力,防範系統性風險。
“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將從融資端進一步改善市場生態,加速新質生產力企業的培育。通過優化發行上市制度,可以更好地支持優質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提升市場的整體質量。併購重組制度的優化則有助於企業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資本市場目前“促科技”效果如何?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科創板上市公司共581家,IPO融資9176.12億元。創業板註冊制後新上市公司558家,IPO融資5380.72億元,大多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截至2024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共262家,累計融資552.37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佔比超八成。新三板掛牌企業6101家,其中科技型企業3887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48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91家。
併購方面,2022~2024年,滬深兩市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共披露併購重組交易4115單,交易金額1.25萬億元。
創投方面,2021~2023年,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年均新增投資本金1.2萬億元,約佔同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3%~4%。註冊制改革以來至2024年三季度末,近九成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和五成的創業板上市公司獲得過私募基金支持。
在債券市場方面,2024年,交易所市場發行公司(企業)債券4.93萬億元,其中產業企業發行公司債券1.92萬億元,同比增長37%。交易所市場科技創新公司債、綠色公司債等共計發行6866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科技創新公司債券發行6165億元,同比增長68%。二是穩步發展資產支持證券。2024年,交易所市場資產支持證券( ABS ) 發行規模1.25萬億元。
境外上市方面,自2023年3月《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正式施行之後,截至2024年底,共有199家境內企業完成境外首發上市備案(其中,117家擬赴港上市)。企業類型覆蓋製造業、新能源、智能駕駛等多個行業。
目前,證監會還在引導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支持科技創新,包括推動機構探索形成適合新型工業化企業的多樣化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以及在投行業務質量評價中設置支持科技創新加分項,鼓勵證券公司提升服務科技企業股權、債權融資能力,支持基金公司穩步有序推出更多科創主題基金等。
數據顯示,2024年證券公司服務實體企業股債融資規模5.12萬億元。截至2024年底,已獲批科創主題基金449只,已成立389只,存續規模6734.2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