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定調資本市場改革 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引關注
本報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道
近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資本市場的表述包括: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
這些提法向市場釋放了哪些信號?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向記者分析:這些提法釋放穩預期、防風險、育新力三大政策信號。報告首次將“穩住樓市股市”納入總體要求,強調資本市場在“穩增長、防風險”中的樞紐作用,通過深化投融資改革平衡長期資源配置與短期流動性激活。
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是核心任務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夥人湯哲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到,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將成爲2025年的核心任務之一。將繼續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着力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加快形成支持科技創新的市場體系和“長錢長投” 的政策體系。通過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引導資金流向科技創新領域,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
在湯哲輝看來,將繼續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快發展“耐心資本”。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時間和耐心, “耐心資本” 的中心,在於“耐心”,將發揮陪伴作用。爲創新型企業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本支持,鼓勵資本投向科技創新。
建立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需要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
在田利輝看來,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力方向有三:一是產品創新,重點發展科創債、綠色ABS、鄉村振興專項債等創新品種;二是互聯互通,打通銀行間、交易所市場壁壘,吸引境外主權基金配置熊貓債;三是風險防控,建立“紅黃藍”預警機制,完善違約處置司法程序。
廣發證券非銀研報指出,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下,預計機制完善統一、品種創新、互聯互通等有望持續深化。
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
對於“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的表述,湯哲輝分析,旨在穩定投資者信心,爲資本市場營造穩定的發展環境。市場的穩健運行不僅依靠市場自身力量,還需要政府等外部力量的支持。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充分利用證券、基金、保險等社會資本的儲備,在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時出手,穩定市場,防範系統性風險。
“報告升級了風險防範,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禦’,通過戰略性資金儲備(如社保、險資等)和制度性工具(如平準基金)防範系統性風險。報告更強調了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制度,引導資本向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聚集,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田利輝指出。
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從哪幾個方面發力?田利輝指出,戰略性力量儲備需要形成資金儲備的三大支柱,政府主導資金池(財政撥款、特別國債等)、政策性工具(證券/基金互換便利、股票回購再貸款)和市場協同力量(保險資金、ETF等)。穩市機制的關鍵工作是常態化預警(市場波動監測模型設定干預閾值)和應急響應(千億級流動性支持、跨部門協同預案)。
近年來,每當市場出現震盪,有關設立平準基金的呼聲便會出現。“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的提法引來多方對於“建設平準基金”的猜想。
2024年,央行推出“9·24”貨幣政策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時,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有關平準基金“正在研究之中”。
“組織體系方面,平準基金一般由政府主導,主管機構爲政府部門,運行主體往往會成立一個專門的基金管理委員會來負責,進行市場化運營。平準基金的規模應該根據市值情況、波動情況及調控需求進行設定,較爲靈活。”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軒此前向記者表示。
田軒進一步指出,具體操作時,平準基金需要在市場低迷時買入金融工具(通常是藍籌股和ETF),並在市場過熱時賣出,通過雙向操作的方式穩定市場。平準基金的退出方式主要是直接減持或發行指數基金,退出節奏較慢,時間一般在5年以上,以避免對市場造成過大的衝擊。此外,過程中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做好信息披露,確保基金的運作透明、公正,並注意運用組合投資策略,維護投資者信心,防範市場風險。
設立平準基金應當優先解決哪些問題?對此,田利輝指出,平準基金設立關鍵點是制度設計,需立法明確法定地位、干預條件和退出機制。資金來源上,初期可採取“財政注資+央企股權劃轉+市場募集”混合模式,規模錨定流通市值比例。運作上應該透明化,可以使用量化模型驅動交易,嚴格限制槓桿,設立獨立監管委員會。
廣發證券非銀報告分析,“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涉及平準基金與《金融穩定法(草案二次審議稿)》的後續落實,較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增強資本市場穩定性”更加具體有力。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