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2025是智能體元年,AI終於長出了“手和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辦了十三年的網絡安全大會,AI成了絕對核心詞,並且隨着AI落地進展,大模型也成了“舊事”,能把任務執行下來的AI智能體,代表着產業未來。
8月6日,在第十三屆ISC.AI互聯網安全大會上,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喊出了“ALL IN AGENT”,他認爲,2025年是智能體元年,智能體會成爲AI的主角。
當前智能體是個開始,下一步會演變成智能體“蜂羣”、集羣。周鴻禕預言:“一個公司剛開始可能會有若干智能體幹活,慢慢智能體多了會有智能體部門,會改變個體工作方式與價值創造模式,改變企業的組織運營模式,重塑整個經濟的形態和運營邏輯。”
從"大腦"到"手腳"的進化
"大模型前兩年確實能力越來越強,但大家感覺它還是像玩具。"周鴻禕直指當前AI應用的痛點。他表示,傳統大模型雖然具備強大的推理能力,但缺乏執行任務的"手和腳",這正是智能體技術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他認爲,智能體不是一個軟件,而是數字搭檔,是“賽博牛馬”,對智能體唯一的衡量指標就是能不能把活給幹了。“智能體蜂羣”就是一堆智能體組成一個團隊,能夠把一個團隊的活給幹了。
爲了方便理解智能體,周鴻禕模仿自動駕駛技術將智能體分爲五個級別(L1-L5),L1智能體是聊天助手,以ChatGPT、GPTs、CharacterAI等爲代表。這類智能體主要通過提示詞進行角色扮演,實現與用戶的聊天交流。然而,其功能侷限明顯,難以滿足企業更深層次的需求。
L2是工作流智能體。在人工智能技術大規模應用之前,企業內就存在工作流轉機制,而工作流智能體是將企業中標準的應用流程(SOP)通過程序固化下來。它適用於對結果準確性要求較高的重複性固定流程任務,但靈活性欠佳。儘管智能性不足,卻在企業大量繁瑣的低層次工作流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L3是推理型智能體,如Manus及納米之前推出的超級搜索智能體等。這類智能體完全由大模型驅動,能夠依據工作目標與職責,自主規劃任務流程,無需詳細的工作流指令,適用於諸如寫小說、製作PPT、開展深度研究、搭建網站、開發軟件等創造性、開放性任務。不過,目前市面上的L3級智能體,在執行單任務超過100步後,容易出現拒絕執行或錯誤理解人類指令的情況。
因此,衡量L3智能體有三個重要指標,能否連續消耗100萬Token進行上下文管理;能否穩定執行100步不出錯;能否同時調用100個工具。
L4是多智能體蜂羣。當單智能體在處理複雜工作時面臨諸多制約,多智能體便應運而生。多智能體的關鍵在於能夠靈活調動多個智能體進行組隊,通過明確的角色分工,相互協作共同完成複雜任務。以360納米蜂羣爲例,其構建了類似蜂羣的有機組織模式。從L3到L4的升級,最大挑戰在於增加協作機制,不僅要有指揮控制機制,還要實現智能體之間的信息共享、任務併發執行。以視頻製作爲例,通過360多智能體蜂羣能夠一次性生成10分鐘的完整大片。
L5超級智能體的定義,目前行業內存在爭議且尚在探索的階段。周鴻禕認爲,當下的智能體需人類輸入經驗進行定義與訓練,而未來的超級智能體應具備與人類聊天后,自主規劃出L2、L3智能體的能力,這涉及人工智能的自我進化領域。
L2智能體適合企業技術人員打造,依賴人工編排工作流,適合確定性、重複性流程工作,但泛化能力弱,難以解決多類問題,在網絡安全等領域內部應用較多。L3智能體由大模型自動編排工作流,適合創造性、開放性任務,泛化能力強,更適合普通員工和基層領導使用。
周鴻禕透露,未來,L2與L3智能體的結合是發展趨勢,360致力於打造L3和L4的智能體,以滿足企業多樣化需求。
智能體經濟將重塑商業邏輯
周鴻禕認爲,智能體的明顯進化離不開三大技術突破,一是DeepSeek推動推理模型普及,讓大模型具備任務規劃、分解與反思能力;二是MCP標準統一工具接口,解決了智能體調用工具的兼容性難題;三是Manus開創L3級推理型智能體,實現由大模型主導任務執行。這些突破讓智能體從簡單問答工具,升級爲能自主完成複雜任務的"數字搭檔"。
他強調,智能體將徹底改變AI在企業中的應用效果,推動行業從“玩具級”工具向“生產力級”夥伴轉變。
針對盲目追求“通用智能體”的現象,周鴻禕提出,“專業智能體”纔是未來。他認爲,萬能的智能體目前僅存於幻想中,真正的價值在於深耕垂直領域。“智能體應像虛擬專家,術業有專攻。專業知識和工具壁壘,纔是企業競爭力的護城河。”
周鴻禕預言,智能體將催生全新的經濟形態——“智能體經濟”。人類角色將從執行者轉變爲智能體的管理者,通過定義任務、監督流程創造價值。
他認爲,未來,人機交互的範式會發生根本改變,“大家一定要把智能體當成你的數字夥伴,而不是把它當成軟件和工具。”周鴻禕說,用戶會變成智能體的老闆,變成智能體的領導者。所有的網站、APP將來都會改變,變成不讓人操縱而是讓智能體做事,所以人機交互方式會從人類使用各種軟件工具的模式走向和智能體夥伴相協作。
他幽默地舉例:“未來你的微信聊天對象可能是別人的智能體,而你的智能體正替你購物、談判。”
然而,智能體也會帶來挑戰,如幻覺、倦怠等“人性化缺點”,企業需要學會管理智能體,要有“擁抱不確定性”的思維。
此外,智能體對網絡安全也有兩面性。一是彌補人才缺口,周鴻禕表示,安全運營專家稀缺,而智能體可化身“虛擬專家”,7×24小時處理告警、研判威脅,解決企業“有設備無人才”的痛點。同時,敵對勢力可能利用智能體批量發動網絡攻擊,使安全對抗升級爲“算法戰爭”。周鴻禕提出了“以模製模”的解決方案,通過安全智能體構建動態防禦體系,並宣360已全球首發由智能體驅動的安全雲服務。
“但有了智能體以後,不意味着一定要裁人,至少效率提上來了,人類可以有更多時間平衡家庭和生活。”周鴻禕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