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報評論員:以投資者爲本 築牢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根基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 《中國證券報》15日刊發評論員文章《以投資者爲本 築牢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根基》。文章稱,今天是第七個“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投資者是市場之本,投資者保護是資本市場的永恆主題。當前,爲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下階段,需以落實新“國九條”爲牽引,強化全鏈條投資者保護機制,合力構建“大投保”格局,爲投資者營造“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築牢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根基。
近年來,監管部門聚焦強本強基,以“零容忍”態度推進投資者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制度體系持續完善。新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二)等法規構建了立體化追責框架;新“國九條”及配套的“1+N”政策體系,從嚴把上市關到優化退市機制,全面踐行金融爲民理念。
——執法效能不斷提升。證監會作出的行政處罰案件連年增加,體現“長牙帶刺”、有棱有角。
——維權渠道更加暢通。先行賠付、示範判決、特別代表人訴訟等機制紛紛落地,降低投資者維權成本。
我國資本市場擁有超2.2億股民、7億基民。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直接關係到市場的韌性、活力與功能發揮,是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的關鍵所在。立足新形勢,需從制度建設、監管強化、生態構建、文化塑造等多方面加大用力,進一步築牢投保防線。
——夯實法治基礎,完善“立體化追責”體系。一方面,加快推動集體訴訟常態化,研究制定關於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民事賠償的司法解釋,解決投資者舉證難、索賠慢問題。另一方面,強化行政、民事、刑事銜接,落實“應移盡移”原則,提高違法成本。2024年4月,證監會等四部門印發《關於辦理證券期貨違法犯罪案件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提出,加大財產刑適用和執行力度,嚴格控制緩刑適用,威懾力顯著增強。下階段,要用好用足現有法律法規賦予的處罰手段,“追首惡”“懲幫兇”,加大對涉案責任人的追責力度。
——強化全程監管,嚴把上市公司質量關。要從市場入口到出口全鏈條壓實責任:入口端,應持續強化發行上市監管,嚴控IPO“帶病闖關”,嚴格募集資金使用,並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優質上市公司羣體;出口端,需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暢通多元退出渠道,對“殭屍企業”和“害羣之馬”應退盡退,並加強退市後監管,加快健全退市過程中的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同時,應強化分紅、減持、信披約束,引導上市公司重回報。
——壓實中介責任,嚴防“看門人”失守。緊盯不勤勉、未盡責,壓緊壓實“看門人”責任。在查處信息披露違規案件的基礎上,全面覈查涉案中介機構履職盡責情況,堅持“一案多查”。懲戒履職盡責不到位的中介機構,對機構和人員實施“雙罰”。強化“資格罰”與“聲譽罰”,真正“罰到痛處、禁到怕處”,推動提升行業執業規範水平。同時,中介機構應迴歸行業本源,提升獨立性、專業性和執業質量,發揮好“看門人”作用。
——培育成熟理性投資文化,構建長效保護機制。投資者教育是“大投保”格局的關鍵支柱,應廣泛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持續構建多層次教育體系,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強化風險警示與維權指引。完善12386熱線、調解中心等維權渠道,促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優化公募基金費率,豐富金融產品類型,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讓投資者共享發展紅利,讓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深入人心、水到渠成。
投資者保護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久久爲功,更需多方協同。隨着新“國九條”深入落實,資本市場正從融資導向轉向投資導向。只有將投資者權益保護嵌入市場運行的每一個環節,才能構建“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生態,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以制度公平護航投資信心,以嚴監嚴管淨化市場生態,資本市場必將進一步夯實“穩”的基礎,增強“進”的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