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行大揭密!消基會點名「黃耆、五加皮」誤用率高

消基會今(12)日發佈2025年中藥材基原鑑別調查結果,針對陳皮、黃耆、苦杏仁、五加皮4種常見中藥材進行抽驗,發現黃耆10件樣品中7件疑似爲紅耆,五加皮10件中8件疑似爲具毒性的香加皮。(本報系資料照)

消基會今(12)日發佈2025年中藥材基原鑑別調查結果,針對陳皮、黃耆、苦杏仁、五加皮4種常見中藥材進行抽驗,發現黃耆10件樣品中7件疑似爲紅耆,五加皮10件中8件疑似爲具毒性的香加皮,誤用率高,不只影響療效危害健康,更可能涉及《藥事法》或《食安法》,建議政府與業者加強抽查與教育,確保用藥安全。

消基會說明,於3月中至4月初在臺北、新北、臺中、高雄的中藥行及參藥行採購40件樣品(每種藥材10件),僅2件爲包裝樣品且標示符合規定,其餘爲散裝,而鑑別結果顯示,陳皮與苦杏仁10件皆正確,但黃耆有7件疑爲紅耆,五加皮有8件疑爲香加皮。

消基會指出,「黃耆」味甘,具補氣、利水消腫功效,「紅耆」雖也補氣,但效果較弱,口感更甜、無豆腥味,纖維較多;「五加皮」祛風溼、強筋骨,「香加皮」具毒性,過量或長期服用可能中毒,兩者功效差異大。

消基會表示,中藥材多仰賴進口,產地與名稱差異易導致混淆,尤其乾燥切片後難辨識,其中黃耆進口量每年逾1200公噸,市售常以紅耆混充;五加皮誤用率高,2020年調查顯示90%爲香加皮,問題仍未改善,誤用可能影響療效。

消基會建議民衆,購買中藥應前往信任中藥行並告知用途,避免買到錯誤藥材;第二,檢查包裝標示確認品名、製造日期、有效期限、產地等,散裝藥材需注意乾燥度、脆度,無黴味、蟲蛀或硫磺味;第三,藥材應存放於通風陰涼處,避免陽光空氣導致變質;第四,烹煮前用清水輕衝,避免長時間浸泡流失有效成分。

消基會呼籲政府,應不定期抽查高誤用率藥材如黃耆、五加皮,並教育業者辨識正確藥材,導正使用正品;而業者應培訓從業人員提升鑑別能力,提供小包裝以利小家庭購買,減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