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檢出」重金屬好可怕?消基會:重點在是否超標

消基會說明,檢出重金屬並非業者管理不善或產品有問題,而是由於植物會從環境中吸收水分與礦物質,即便在未受污染的地區栽種,作物仍或多或少會含有微量的重金屬。(本報系資料照)

近年來養生文化盛行,從保健食品、中藥材到天然草本飲品,逐漸融入國人日常,然而卻傳出枸杞等產品「檢出」重金屬殘留引發社會關注,對此消基會說明,檢出重金屬並非業者管理不善或產品有問題,而是由於植物會從環境中吸收水分與礦物質,即便在未受污染的地區栽種,作物仍或多或少會含有微量的重金屬,因此應注重是否「超標」而非「零檢出」。

消基會表示,關於中藥材與蔬果中檢出重金屬的事件,引發消費者對食品與藥材安全的疑慮。重金屬如鎘(Cd)、鉛(Pb)、砷(As)及汞(Hg),其實是自然界土壤中原本就存在的元素,並非全然來自污染,但人爲活動確實會加劇其在環境中的累積與影響。

消基會提到,中藥材多爲多年生植物,或栽種於特定地理環境下,其根系長期深入土壤,又因爲重金屬原本就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再透過風化、降雨與地下水滲流等自然過程,進入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研究也顯示,包括大氣沉降、灌溉水源與施肥方式,皆是藥材與蔬果中檢出重金屬的重要因素。

消基會坦言,學界普遍認爲「完全不含重金屬」是不切實際的期待,由於植物會從環境中吸收水分與礦物質,因此即使是在未受污染的地區栽種,任何作物包括中藥材、蔬菜、水果與穀類等,或多或少都會含有微量的重金屬,這部分被稱爲「背景值」屬自然現象,而非品質瑕疵,檢出不等於超標,更不等於「有害」。

消基會表示,國內外機構皆有針對不同品項與用途之作物,訂定重金屬容許量,只要檢測結果低於標準,表示產品在正常使用下對人體健康的風險極低,因此,評估商品是否安全,應着重於「含量是否在安全範圍內」、「長期攝取是否超過人體耐受上限」,而非單看是否檢出重金屬。

消基會建議,消費者應正確認識「重金屬」,並理解其是自然存在於環境中,此外,應建立注重是否「超標」的觀念,避免過度恐慌,也不要陷入「零檢出」迷思,而政府能做的,便是適時修訂檢驗標準、對進口高風險作物加強批次檢驗,以及強化通路商與網購平臺的責任,要求下架不合格產品。

消基會補充,業界也應建立自律管理及推動轉型,不應僅依賴政府抽檢,而應定期委託第三方實驗室檢驗,並推動安全品牌,以「通過各項檢驗合格」作爲行銷訴求:唯有政府妥適制訂法規、業界自律、消費者有正確認識,才能真正實現「安心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