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爲何連續13年聚焦“三農”

□丁靜芳

春爲一歲首,農爲百事先。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三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從2021年我國告別千年絕對貧困,到2025年首提“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三農”工作的重心從扶貧轉向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關係大局的重大問題,“三農”工作則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山河爲卷,奮鬥作筆,唯有踔厲奮發、孜孜矻矻,以更加精準的舉措、更加務實的行動強農固本,才能朝着建設農業現代化強國目標紮實邁進。

爲農業增效益,穩住經濟發展基本盤。“立政之本則存乎農”。中國是一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發揮好“三農”的壓艙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才能爲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同時,農業爲我們提供了量足質優、品種豐富的農產品及生態宜居的優美環境,實現農業增效就是要實現農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當前,與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總體仍然滯後,但也意味着發展空間巨大,農業依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爲農村增活力,激活中國經濟“一池春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提“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就是要以新質生產力打通產業振興路,有效激發農村內在動力和蓬勃活力。發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鄉村文旅+農業”“人工智能+農業”等智慧農業,擺脫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打響“土”字金招牌,爲鄉村振興活血脈、壯筋骨、強底氣。

爲農民增收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爲農民增收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同比實際增長6.3%,城鄉居民收入之比進一步縮小到2.34:1。但我們還需要看到,農民收入還主要依賴種地、外出務工等傳統方式,渠道較爲單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準施策,提出了“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推進家政興農行動”“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等實打實的舉措,爲農民增收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在希望的田野上,新時代“三農”工作已錨定航向,鄉村全面振興的畫卷正徐徐打開。爲農業增效益、爲農村增活力、爲農民增收入既是“三農”工作的小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