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一號文件|千畝糧田背後的一塊屏幕

(原標題:聚焦中央一號文件|千畝糧田背後的一塊屏幕)

聚焦中央一號文件|千畝糧田背後的一塊屏幕(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長春2月25日電(記者薛欽峰、魏蒙)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在東北黑土地上,越來越多農田裡安裝了各種監測設備,通過物聯網技術,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等種糧主體在辦公室通過大屏幕,就能掌握農業生產各項信息,實現節本增效。智慧農業正成爲種糧主體的“新農具”。

春節過後,在全國產糧大縣吉林梨樹的青堆子村,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已開始忙活起來。大家採購農資、規劃種植方案,爲即將到來的春耕做準備。

在合作社辦公室,一塊大屏幕成了社員們的“寶貝”。這是合作社安裝的智慧農業管理系統,通過屏幕可以實時掌握每一個地塊的土壤狀況、作業進度、莊稼長勢,現在是合作社春種秋收的“指揮系統”。

韓鳳香正在爲社員介紹智慧農業系統。新華社發

這幾年,合作社經營規模逐步擴大,也給社員們帶來“成長的煩惱”。“比如遇到連續降雨,需要人工踏查地塊,有時因查看不及時,一些地塊玉米長勢受影響造成損失。”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說。

自從應用智慧農業裝備,社員們坐在辦公室就能看到各個地塊玉米生長情況。“一個地塊出現問題,系統會自動報警,還能給出指導方案,非常智能,現在春耕秋收都需要它。”韓鳳香說。

智慧農業裝備的應用,大大降低了農民經營風險和成本。合作社社員王軍算了一筆賬,從配方施肥到農田災害及時處置,一公頃土地能節本增效1000多元。

現代化的糧食生產方式也讓韓鳳香敢於更多嘗試。看到鮮食玉米效益不錯,她開始嘗試擴大種植規模。“鮮食玉米需要更精細的管理,有了智慧農業裝備,我們可以在黑土地上大展拳腳。”她說。

大屏的背後是現代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集成應用,在實現農業生產節本增效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

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主要分佈區之一。在當地大安市海坨鄉三業村,白花花的鹽鹼地一度成爲當地農業生產的“攔路虎”。近幾年,一批農業企業、科研院所來到這裡開展鹽鹼地改造,將鹽鹼地變成了稻田。

三業村的一家智慧農場經營着4000多畝稻田,現場能看到氣象、監控等設施在田間排列。鹽鹼地改造成稻田,需要反覆對農田進行灌水和排水,達到降低鹽鹼度的效果。“我們安裝了自動排水系統,只需在電腦軟件上操控,就能完成稻田灌排水。”農場負責人葛豔俊說。

不僅如此,這家農場在拖拉機上安裝無人駕駛系統,還把稻田分成兩個組,每個組三個人,負責所有農田的耕作。“智慧裝備應用,大大節省人力。”葛豔俊說。

近年來,吉林省啓動“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把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裝備和技術應用作爲助力糧食產能提升和鄉村治理的重要舉措,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活力。

在吉林省公主嶺市,一臺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進行整地作業。新華社發

在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小塔子村,通過省級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建設,該村的合作社進行了數字化改造升級,應用“吉農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平臺,開展現代化農業生產。

在智慧農業平臺幫助下,小塔子村合作社將農田細分成6000塊,平臺上的農業專家根據不同地塊的農田信息,爲該村制定農業生產方案。該村合作社負責人王大勇說,告別了過去靠經驗種地,實現科學種田。

如今,小塔子村通過智慧農業平臺,部分村民農資統一採購,合作社財務信息規範統計,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數字化”。

目前,吉林省正依託“數字村”建設在各地打造一批智慧農業經營主體。到2025年底,全省“數字村”建成數量力爭達到行政村總數的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