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 多家銀行加碼涉農貸款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正式發佈,該文件與往年一樣聚焦“三農”問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及“農業新質生產力”,爲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瞭突破方向。在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論是產業發展還是農業科技革命,金融的支持都是其中關鍵一環。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提到要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的資金投放。從當前的情況看,不少銀行已經提前佈局,加大了涉農貸款的信貸投放。
逾50萬億元
央行發佈的2024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24年四季度末,本外幣涉農貸款餘額達到了51.36萬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比各項貸款高2.7個百分點,全面增加4.65萬億元。
在國有大行中,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兩家銀行一直將鄉村振興和服務“三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2025年2月26日,農業銀行在京召開2025年服務鄉村振興和“三農”縣域業務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2025年全行服務鄉村振興和“三農”縣域業務的經營目標,強調要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着力推動“三農”貸款較快增長,以及強化鄉村產業、鄉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金融支持,以優質金融服務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農業銀行方面表示,針對春耕備耕工作,農業銀行目前在14個方面制定了相應的工作舉措,包括傾斜配置信貸規模,充分滿足脫貧人口農業生產資金需求,大力支持糧食生產全產業鏈發展等方面。郵儲銀行方面稱,新型農業領域一直是郵儲銀行關注和支持的重點領域。郵儲銀行正在加快形成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構建全方位信貸體系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例如,郵儲銀行2024年高標準農田及耕地業務貸款增速達到了52%。
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國有大行也在不斷加大涉農貸款投放,這其中包括了佈局農業產業鏈發展,強化與農業龍頭企業的合作等方面。
股份行也加大了信貸資源向農業領域傾斜。2月21日,中信銀行發佈了涵蓋“融資、融智、融產、融建、融銷”五大領域的“五融”協同助力鄉村振興綜合服務體系。通過業務協同整合各方資源,滿足涉農企業、園區和農戶等經營主體的規劃設計、建設施工、投融資、購產銷一體化、數字化運營、收購兼併、跨境出海等各類需求。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中信銀行已爲全國超過1萬家涉農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涉農貸款餘額近4500億元,當年農林牧漁業貸款、普惠涉農貸款、農戶信用貸款、農田基本建設貸款、農業科技貸款、糧食重點領域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特色領域貸款增速均超過20%。
光大銀行方面則表示,爲支持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助推農業現代化,近年來光大銀行持續加大設施農業貸款的投放力度。一方面,在支持設施種植業的同時,聚焦“大食物觀”積極探索支持設施畜牧業、漁業發展,多家分行落地設施農業信貸項目,如長沙分行“豬場建設貸”、濟南分行“大棚貸”、青島分行“海洋金色糧倉”項目等。另一方面,光大銀行積極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例如2024年重慶分行新增投放高標準農田建設貸款5000餘萬元。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光大銀行涉農貸款餘額近3200億元,普惠型涉農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35.5%。
涉農貸款破局
“農業領域信貸不好做,很多銀行之前不願涉足該領域。”農行一家地方分行人士表示。
據介紹,農業領域的生產風險較大,受到自然災害、病蟲等不可控因素影響較大,而生產的產品銷售和市場行情也不確定,這都會影響銀行的貸款回收。同時,很多經營主體也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而土地、農作物等農業資產的價值評估和處置難度較大。
而且很多銀行金融機構的農村網點覆蓋不足,農業經營的主體分散,貸款金額較小,銀行的貸款成本也比較高。
業內人士表示,以前部分銀行的涉農貸款很多是將信貸資源直接匹配給了農業的龍頭企業,普惠類經營主體很少。後來,監管在政策上還專門強調了普惠類信貸的工作將“三農”主體涵蓋其中,也強調了重視貸款風險問題。
“農業貸款不僅是銀行金融機構的問題,還涉及到銀、政、企和個人等多個方面。如今涉農貸款的增長也是多方創新形成合力的結果。”一家券商分析師認爲,“農業生產風險高,銀行不願單獨扛下風險,在支持農業的模式上,政府設立了國資擔保公司,匹配相應的財政資金,甚至有保險機構參與,鼓勵銀行合作投放信貸。風險實現了分擔,銀行信貸投放的意願就會更強。”
“在抵押物方面,政策上已經要求機構加強對土地經營權、林權等權益價值的認可,能夠爲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進行增信。”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很多銀行涉農貸款在抵押物方面都有突破,並在加大推廣中。
對於貸款成本較高的問題,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讓銀行能夠實現線上批量貸款。“對於普惠類貸款而言,銀行能夠通過大模型和大數據進行風控,並不需要線下盡調,這樣大幅降低了貸款成本,也有利於降低涉農貸款利率。”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