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 A股上市公司已積極響應佈局
財聯社2月23日訊(記者 劉建)“新質生產力”是目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核心力量。2月23日,新華社受權發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簡稱《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也是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及“農業新質生產力”。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其內涵豐富,涵蓋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等,這些技術將有效改變農業生產發展狀況,對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教育部西南作物育種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玉碧教授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在中央《一號文件》指引下,企業通過在生物育種、數字化、智能化等領域的積極佈局,有望在提升自身業績的同時,推動我國農牧行業向現代化、智能化加速邁進,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穩定供應貢獻力量。隨着政策的持續推進和企業創新的深入,農牧行業可能有望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
具體來看,今年《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政策的指引下,多家A 股上市公司近年來早已積極佈局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且部分企業已取得一定成效。
在生物育種領域方面,自2021年起至今,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五年提及生物育種技術,並持續推動產業化,短短几年,重點已經從項目實施變成了產業化推進。
大北農(002385.SZ)是2019年第一批獲得玉米安全評價證書的企業,商業化佈局較早。截至目前,大北農生物技術已獲得14個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安全證書(生產應用)、3個抗蟲耐除草劑大豆安全證書(生產應用)及2個抗蟲耐除草劑大豆安全證書(進口);同時已經完成審定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種,使用公司玉米性狀的品種佔比近60%(64個玉米品種,其中37個使用公司性狀產品);使用公司大豆性狀的品種佔比35%。公司在生物育種已累計投入10億元左右。
大北農此前表示,“公司種業佈局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糧爲突破口,同時發力經濟作物,持續強化生物技術優勢,加速開發新技術挖掘新基因,加快助力生物育種產化擴面提速。”
此外,隆平高科(000998.SZ)憑藉豐富的種質資源和先進的育種技術,在生物育種賽道也正穩步前行,目前公司已累計有10個品種通過國家轉基因玉米品種審定,國審品種數量和示範面積位居前列,穩步推進轉基因玉米的產業化示範與推廣工作。公司此前表示,“未來公司將持續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糧爲突破口,強化生物育種先發優勢,加速開發新技術、挖掘新基因,助力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
值得關注的是,在新質生產力的智慧農業方面,相關養殖上市企業近年來也積極佈局,包括新希望(000876.SZ)、神農集團(605296.SH)、牧原股份(002714.SZ)和溫氏股份(300498.SZ)等。
其中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和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均多次提及數字化對傳統農牧行業的重要賦能作用。
本文源自財聯社記者 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