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一號文件劍指鄉村振興,多重考驗下銀行如何破局涉農信貸?
財聯社2月25日訊(記者 彭科峰)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金融業天生的使命,助力“三農”同樣也是如此。
近期,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金投放。2月24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也公開表示,“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業農村領域配置”。
那麼一號文件出臺以來,銀行業加大“金融爲農”當前有哪些動作?面臨哪些挑戰和擔憂?財聯社記者就此進行了多方調查採訪。
大行積極響應: 助力春耕生產 加大信貸投放
財聯社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作爲三農服務主力軍,在“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業農村領域配置”方面,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國有大行一直在積極響應。
昨日晚間,農業銀行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獨家介紹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2025年“一號文件”,對採取有效措施強農固本提出最新要求。
“當前,全國春耕春管由南向北陸續展開。農業銀行切實履行國有大行責任擔當,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服務“三農”工作的首要位置,持續加大農戶貸款投放力度,助力農業春耕生產,全力做好國家糧食安全領域金融服務。”農業銀行相關人士介紹道。
2025年初至今,農業銀行糧食安全領域農戶貸款增速已超10%。同時,該行下屬分行也在積極行動。比如開年以來,農行湖北分行圍繞農資生產企業、農機農資生產供應、糧食加工流通等重點服務對象,已投放糧食重點領域貸款65.77億元,全力支持春耕備耕。
今日,郵儲銀行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介紹,該行認真貫徹落實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等,瞄準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充分發揮服務鄉村振興主力軍作用。其提供的數據顯示,僅以農田建設爲例,2024年郵儲銀行高標準農田及耕地業務貸款增速52%。目前,擬合作相關項目預計授信超百億元。
股份行和中小銀行:有人積極探索 有人順勢而爲
從財聯社記者走訪的情況來看,除了一些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外,目前國有大行、股份行對於一號文件的響應、金融助農的態度最爲積極。但因爲種種原因,部分中小銀行對於涉農信貸卻相對冷靜。
昨日,中信銀行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介紹,該行一直積極響應中央有關鄉村振興的號召和一號文件等,多方面參與三農信貸。“近期,我們還發布了針對鄉村振興的‘五融’協同助力鄉村振興綜合服務體系。”
從公開信息來看,在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中信應該也是第一個發佈助力鄉村振興綜合服務體系的銀行。據中信銀行介紹,“五融”綜合服務體系涵蓋“融資、融智、融產、融建、融銷”等五大領域。其中,“融資”旨在通過股、債、貨、投等綜合服務,爲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新路。
“至2024年末,中信銀行已經爲全國超過1萬家涉農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涉農貸款餘額近4500億元。”中信銀行人士介紹道。
對此,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旗下具備多個實業集團的大型銀行集團,在助力鄉村振興、極大涉農信貸投放無疑更具優勢。“在提供信貸支持之外,針對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相關產業無疑更爲重要。這方面中信、光大等相對其他銀行可能空間會更大。”
不過,有江浙滬上市銀行人士向財聯社記者坦言,從其瞭解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城商行對於涉農信貸的興趣並不算大。這主要是因爲,城商行的客戶基本都在城市和城鄉結合部,多年來的主要業務和農村關係並不太緊密,“除非有農村拆遷戶需要大額存款或者進行財富管理”。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定位,如果沒有強制要求,大部分中小銀行還是會基於原有慣性,做好工業企業、地方政府、小微等方面的信貸工作。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國有大行、農商行、村鎮銀行、農信社纔是服務三農的主力。”上述人士坦言,因爲種種原因,前些年一些農商行、村鎮銀行對本地的“三農”信貸也不算太上心。
困擾“三農”信貸增長的因素還有哪些?
在當前,讓更多金融活水注入鄉村振興,阻礙因素有哪些?在財聯社記者走訪中,多名業內人士仍表示,阻礙因素仍然不少,一些甚至短期內很難克服。
上述江浙滬銀行人士表示,“三農信貸”無法高速增長的最大短板,在於農業天生的短板。很多種植產業、農戶主體都是靠天吃飯,一些農產品和產業受天氣等自然災害、病蟲災害的影響非常大。遇到極端天氣,農戶血本無歸,銀行也難以追償,這自然影響銀行涉農信貸投放的動力。
“銀行也是經營性企業,需要有業務考覈。三農產業相關的風控相比對公、個人房貸等明顯壓力更大,不可靠性更突出。因此,一些中小銀行不願過度涉足‘三農信貸’,是有道理的。”上述銀行業分析師向記者指出。
上述江浙滬人士進一步指出,阻礙銀行發力“三農信貸”的,還有網點佈局、人員投入和風控因素等。
從其瞭解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涉農信貸都靠銀行工作人員上門發掘、推銷,也就是說,銀行必須在當地有實體網點,有常年累月紮根在此的員工,才能第一時間發現農村地區的信貸需求,從而進行貸款審覈和投放。“相比對公等業務來說,涉農信貸大部分都是主動下農村、求着人辦理。並且,大量涉農信貸都很難找到合適的抵押物。”
顯然,要想在很多農村地區佈局強有力的網點,不但需要前期投入,還需要高額的人力成本。這對當前很多不算縮減網點、優化人員的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來說,顯然不太現實。
“在貸款審批方面,一些中小銀行即便有動力去發放農業貸款,但其技術實力、風控水平也是考驗。”上述江浙滬銀行人士表示,一定程度上,國有大行可能比農商行、村行、農信社更有技術優勢。他認爲,要想銀行加大對涉農信貸的支持,科技金融的助力必不可少。
從財聯社記者採訪的情況來看,的確有國有大行加大了對涉農信貸的科技投入。
農業銀行向財聯社記者獨家介紹,該行聯合農業農村部創新針對種糧農戶推出“糧農e貸”專屬產品,在“惠農e貸”產品基礎上,積極運用大數據、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聯動農業農村部門、糧食產業鏈核心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險公司、農擔公司等涉農組織機構,進行系統對接,精準識別糧農客戶,開展批量化、精準化信貸服務,提高支持效率。年初至今,農業銀行“糧農e貸”增速達14%。
另外,多名業內人士表示,綜合考慮銀行業各類貸款不良數據,涉農貸款的不良可能會整體高於商業銀行整體不良率。這也是“三農信貸”擴張的阻力之一。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行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末,農合機構不良貸款率3.49%。
連日來,財聯社記者向多家銀行詢問其涉農信貸不良率的情況,均未獲迴應。一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該行涉農貸款不良率低於全行平均貸款水平。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人口的聚集,鄉村振興一樣也需要以人爲本。”上述銀行業分析師進一步指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唯有讓農村聚集更多人口尤其是年輕人,銀行業的涉農貸款纔會有的放矢、快速增長。而這一切,更需要有關部門乃至全社會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