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訓、攝取蛋白質 及早存肌本

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寧分享,許多患者因自覺體力變差就診,雖然檢查數值都在正常範圍,但若飲食攝取不足,或沒有持續鍛鍊肌力,肌肉量會逐漸流失,出現「肌少症」。

肌少症除了造成體力下降、虛弱,也會加速腦細胞凋亡,研究指出,肌少症者罹患失智症機率高2倍。彭莉寧表示,肌肉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會連帶影響全身器官,如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皮膚彈性變差、腎功能下降等。

彭莉寧說明,造成肌肉流失的原因,除了年齡、營養、運動,當負責保護骨骼肌肉的荷爾蒙產生變化,如停經後女性,或糖尿病、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等慢性疾病,導致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都可能加速肌肉流失,增加肌少症風險。

彭莉寧指出,25~30歲是體力的巔峰期,接着會逐漸退化,鼓勵年輕人趁早建立「肌肉本錢」,透過運動、補充蛋白質等方式長肌肉,老年纔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彭莉寧強調,有些人以爲每天走很多路,就能增加肌肉,其實有氧、無氧運動使用的肌羣不同,真正能讓肌肉變大、變強壯的,是「阻力訓練」或「重訓」,也就是對肌肉施加適當的重量刺激,如彈力帶、啞鈴等。

每個人肌力不同,應根據自身狀況調整運動方式,如臥牀者、坐輪椅長輩,可以練習站立、原地踏步,只要有「費力」的感覺,就是在刺激肌肉成長,建議一個動作做6~8下,一次做3~5組。

營養的攝取也是關鍵,彭莉寧建議,中老年人每天應攝取的蛋白質克數,爲自身體重乘以1.2,可透過蛋豆魚肉類攝取蛋白質。許多老人消化吸收能力較差,無法一次吃太多,建議「少量多餐」,多次攝取也能刺激較多次肌肉,有助維持肌肉量。

此外,還可以透過補充HMB營養素,幫助肌肉生長。彭莉寧說明,HMB是胺基酸的一種,白胺酸代謝過程中,約5%會代謝成HMB,能合成肌肉、對抗身體發炎,有效對抗肌肉萎縮,尤其對長輩來說,這種小分子營養吸收速度更快,可以說是「小兵立大功」的輔助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