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性教育指引」惹爭議 教育部逐一澄清疑慮

國教盟與臺灣性教育學會呼籲停用「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教育部逐一回應外界疑慮,並表示將持續廣納各界意見,滾動修正。(本報資料照)

國教盟與臺灣性教育學會今日針對「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提出質疑,教育部迴應,理解社會大衆對於CSE(全面性教育)推動意見,未來將持續廣納師生、家長與各界建議,並依據校園推動實務經驗與在地需求滾動修正。

教育部指出,教學指引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補充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並由國教署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發;期間自111年3月1日至112年7月31日執行,廣邀性別教育、心理輔導、教師、家長團體、特殊教育、心理師及性平團體等專家學者參與,辦理8次專家諮詢會議,並透過焦點座談、研討會、工作坊與家長專題演講蒐集意見、修正內容;112年11月再由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健康與體育領域輔導團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等專家學者進行書面審查並提供修改建議,以確保指引之專業性、公開性與課綱一致性。

針對「要求學生自我揭露隱私風險」,教育部強調,尊重隱私是性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是引導學生理解與辨識,並非要求學生自我揭露。所謂「貼近學生生活情境」並不等於揭露隱私,且教育部亦同步提供教師專業研習資源,以強化性教育教學知能,才能迴應學生對「性」的學習需求。

使用具有性暗示的素材部分,教育部表示,教學指引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利用學生日常可接觸的網路資訊,協助澄清性與性別迷思,培養其辨識與應對能力。教師亦須依學習者狀況選擇適當教材,避免片面素材被誤用或引發誤解,以達到正確引導目的。

教育部指出,性教育課程具價值與道德思辨特性,不宜僅以單一分數或測驗評量。教學指引呼應十二年國教課綱精神,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重視學生是否學會,而非僅以完成進度爲目標。

教育部感謝各界支持全面性教育(CSE),並理解教師在推動過程中常受誤解與壓力。教育部強調,CSE的核心精神是保障青少年健康與權益,未來將持續以CSE八大核心概念爲架構,蒐集多方意見滾動修正,攜手社會各界完善CSE,營造尊重、多元的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