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行存款掛牌利率再變:有銀行年內降3次 有銀行“降長升短”
近期,中小銀行存款掛牌利率再現新變化:多家銀行再度調降長期限定期存款掛牌利率。
4月29日,微衆銀行調整了其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並出現了“降長升短”的情況,及上調了3個月、半年、1年期限的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但調降了2年期和3年期存款掛牌利率。就在此前兩日,華瑞銀行也再度調降了3年期和5年期存款掛牌利率,這已是華瑞銀行4月以來第二次、年內第三次調降存款掛牌利率。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4月以來,已有多家民營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等密集宣佈下調存款掛牌利率,銀行5年期存款掛牌利率普遍跌至2.5%以下,且多存在長短期“倒掛”的現象。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研究員艾亞文指出,當前儲戶存儲長期存款的意願強烈,銀行通過下調中長期存款掛牌利率,優化負債結構,應對存款定期化帶來的成本上升問題。
中小銀行存款利率“倒掛”現象持續 個別銀行“降長升短”
進入4月以來,多家中小銀行密集調整存款掛牌利率。4月28日,華瑞銀行發佈公告,該行將3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從2.6%降至2.5%,5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則從2.55%下降至2.4%,其他期限定期存款掛牌利率暫未改變。
這是華瑞銀行4月份以來第二次下調存款掛牌利率。今年4月15日,該行已將3年和5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分別從2.7%調降至2.6%和2.55%,形成長短期利率“倒掛”之勢。而今年1月初,該行的3年和5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均較去年底下降10個基點。按此計算,今年以來,該行3年和5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分別下降了30個基點和40個基點。
微衆銀行也在4月29日調降了長期限存款掛牌利率。其中,2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從1.95%下降至1.6%,降幅達到35個基點;3年定期存款利率則從2.05%下降至1.6%,降幅則達到45個基點。
值得注意的是,微衆銀行提升了短期限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其中,3個月定期存款利率從1.05%升至1.40%;半年和1年定期存款利率則分別從1.30%和1.40%升至1.60%,漲幅分別達到30個基點和20個基點。
微衆銀行的做法並非偶然。根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的統計,今年3月份,3年期、5年期的中長期限平均存款利率均下滑,延續下跌趨勢,其中5年期平均存款利率繼續大幅下降。而中短期平均存款利率略有回升。
數據顯示,和2月相比,3月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中,3個月期增長0.4個基點,6個月期增長0.4個基點,1年期增長0.6個基點 ,2年期增長0.3個基點,3年期下降1.3個基點,5年期下降2.5個基點。
有銀行業內人士認爲,銀行根據自身情況,會設置不同的存款策略,因此各家銀行存款利率有所不同。銀行或希望通過存款利率“降長升短”在留住客戶的同時,調整自身負債結構,降低“定期存款長期化”對銀行盈利的影響。
儲戶長期存款意願強烈 預計存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間
據貝殼財經記者梳理,4月以來,不僅民營銀行調降存款利率動作頻頻,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以及部分地方城商行、農商行也紛紛調降了部分存款產品利率或定期存款掛牌利率。
銀行頻頻調降長期限存款利率背後,與銀行負債成本管控關係密切。艾亞文表示,儲戶存儲長期存款的意願強烈,不少銀行再度下調中長期存款利率,銀行通過降低長期存款利率,規避未來利率下行週期中的高息負債鎖定風險。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部分銀行去年年報數據發現,在存款定期化下,儘管去年存款付息率普遍下調,但部分銀行存款的利息支出仍然同比有所上漲。其中,個人存款利息支出普遍上漲,部分個人定期存款的利息支出漲幅明顯,但活期存款利息支出普遍出現了兩位數的下降。 另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去年四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爲1.52%,刷新了歷史最低水平。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今年銀行淨息差仍有收窄壓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銀行存款定期化趨勢仍在延續,這也是拉昇銀行負債端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存款利率的下降,也可爲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騰挪空間。
開源證券的研報也指出,當前不少銀行的長期限存款利率低於短期限存款利率,這種負債策略隱含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調預期。從歷史規律來看,長期限定期存款的掛牌利率下調幅度較大,因此若銀行預期存款定價有進一步下調可能,將避免在降息環境中吸收過多長期存款。
艾亞文表示,年初部分銀行加大攬儲力度,存款利率有所反彈,但隨着開門紅效應褪去,2025年2月份以來,銀行存款利率均有所下滑,央行通過引導市場預期,抑制銀行高息攬儲行爲。
“整體來看,利率大概率還會繼續下行,市場利率低位運行、政策利率調整預期、銀行負債成本控制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種現象可能是趨勢性的。”艾亞文預計,銀行存款利率仍有一定的下調空間。
此外,在銀行存款利率持續走低之下,董希淼建議,居民需要從自身風險偏好、投資需求、投資能力等方面出發,做好適合個人和家庭的資產配置。如果追求穩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配置一部分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以及國債等產品。如果有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可以適當增配股票、偏股型基金以及黃金等產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