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證券:煤炭供需走弱價格尋底 把握龍頭配置機遇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泰證券發佈研報稱,重視煤炭股的配置價值,逐步逆勢加倉佈局。1)確定性優先,買入龍頭白馬、一體化資產:板塊輪動擁抱確定性,疊加長期國債收益率再降催化,低估值紅利屬性強、機構重倉標的,仍將佔優。2)預期先行,彈性優先,買入煉焦煤:財政政策持續發力,房地產+基建邊際改善,順週期預期催化,煤炭下游需求改善在路上。3)市值管理催化,破淨標的迎來機遇。
中泰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行業觀察:供強需弱矛盾凸顯,煤價維持低位弱勢
近期在煤炭市場供需格局持續寬鬆的背景下,煤價持續震盪下行。需求端,煤炭需求不振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1)節後煤炭下游行業開復工進度偏慢。2)電煤需求因氣溫偏高而低迷,下游電廠日耗處於低位。截至2月27日,25省動力煤終端日耗合計爲537.1萬噸,周環比下降11.54%,同比下降11.11%。
供給端,節後煤炭供應較爲充裕:1)部分煤企爲搶節後“開門紅”,復工復產較爲積極。截至2月28日,462家樣本動力煤礦山的周產能利用率已達95.6%,同比提升4.37pct;2)部分煤企和大型貿易商爲完成鐵路運輸計劃,以及履行與用戶達成的長期協議,仍保持正常的發運節奏;3)進口煤供應仍然源源不斷,擠壓國內煤炭的市場份額。
面對持續走弱的行業基本面,2月28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發布倡議書,1)有序推動煤炭產量控制,維護生產供需平衡;2)嚴格控制低卡劣質煤炭進口和使用,維護煤炭進口秩序。當前煤價倒掛且現貨價格跌破長協價格上限,或迫使煤企啓動穩價機制以抵禦市場風險。後續隨着下游企業復工提速、煤電企業盈虧平衡點調整和貿易商煤炭進口節奏放緩,煤炭供需寬鬆局面或隨着下游需求轉好和供給動態調整而緩解,煤炭價格有望迎來底部支撐。
展望後市,煤炭股依然具備配置價值
①板塊輪動,低估值板塊迎來配置機遇:一方面、煤炭長協價格仍然具備較強支撐,高比例長協上市公司盈利具備較強韌性;另一方面、股價波動劇烈高位股有望迎來調整,風格切換,低估值板塊由於滯漲,配置性價比大幅提升。
②市值管理,國央企標的積極踐行責任:2024年11月15日證監會正式發佈《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對主要指數成分股制定市值管理制度、長期破淨公司披露估值提升計劃作出專項要求。去年四季度以來,平煤股份回購股份、淮北礦業控股股東增持股份、陝西煤業現金收購集團電力資產、雲維股份重大資產重組、新集能源大股東增持、晉控煤業收購集團所持潘家窯礦權、中國神華收購集團資產等公告應接不暇,有望持續提振公司市值水平。
③逆週期調節政策或加碼,新增實物需求預期改善:國務院總理2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七次全體會議,提出:認真總結和豐富拓展工作中探索的好做法,錨定發展目標因時因勢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聚焦突出問題整合資源集中發力,敢於打破常規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舉措,及時迴應關切加強政策與市場的互動。2月21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其中提到,全面把握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內涵要求。一是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二是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爲穩增長、調結構提供更多支撐。三是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精準投放,更加註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四是持續用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促進財政平穩運行、可持續發展。五是進一步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強地方財力、兜牢“三保”底線。此外,3月全國兩會即將來臨,積極關注相關經濟刺激政策情況。
動力煤方面
京唐港動力末煤價格周環比下跌29元/噸。供應方面,截至2025年2月28日,462家樣本礦山動力煤日均產量574.10萬噸,周環比上漲0.97%,同比上漲4.29%。需求方面,截至2025年2月27日,25省綜合日耗煤537.10萬噸,相比於上週減少70.10萬噸,周環比下降11.54%,同比下降11.11%。截至2月28日,京唐港動力末煤(Q5500)山西產平倉價695元/噸,相比於上週下跌29元/噸,周環比下降4.01%,相比於去年同期下跌226元/噸,年同比下降24.54%。
焦煤及焦炭方面
京唐港主焦煤價格周環比下跌40元/噸。供應方面,截至2025年2月28日,523家樣本煤礦精煤日產量和110家樣本洗煤廠精煤日產量分別爲73.21萬噸和53.00萬噸,周環比分別1.10%和6.99%,同比分別0.59%和-5.57%。需求方面,截至2025年2月28日,247家鋼企鐵水日產爲227.94萬噸,周環比上漲0.19%,同比上漲2.28%。截至2月28日,京唐港山西產主焦煤庫提價(含稅)1390元/噸,相比於上週下跌40元/噸,周環比下跌2.80%,相比於去年同期下跌940元/噸,年同比下降40.34%。
風險提示:政策限價風險;煤炭進口放量;宏觀經濟大幅失速下滑;第三方數據存在因數據獲取方式、處理方法等因素導致的可信性風險;研報使用信息更新不及時風險。
本文源自:智通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