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禁陸校交流 反中官僚主義擡頭
中國時報社論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宣佈,擬禁止大陸統戰部隸屬的廣州暨南大學、華僑大學與北京華文學院與我大專院校交流,並不再採認3校學歷。民進黨政府以「反統戰」理由嚴管兩岸文教交流,固然是這道禁令的主要意義,但從深層意義上看,政府文官體系已經完全被意識形態綁架,令「反中官僚主義」浮上臺面,這纔是更嚴重的後果。
官員對上表忠 腐敗濫權
衆所周知,官僚主義是官員以權力踐踏和玩弄規則或法律的樣態,用大白話說就是「耍官威」。官僚主義往往滋生腐敗、濫權,或令人民權利和利益嚴重受損。「反智」是官僚主義的特質,最典型表現就是「一刀切」,爲了便利或圖利官僚體系,官員們不惜採取違背常識、違反規律的粗暴做法,爲了兌現「對上表忠」的政治倫理,卻失去對社會的責任。
在理想狀態下,公開透明的民主政治是官僚主義的天敵。藉由政黨輪替、在野制衡、輿論監督,特別是「政務官—事務官」的體制,公務員體系可以保持廉潔、高效、專業的工作狀態,並在符合多數民意、立法授權的前提下,透過政策執行落實執政黨的政見或主張。
臺灣民主化被視爲成功典範,其中一項重要的成績在於政黨有序輪替、政權和平轉移之後,文官體系因充分尊重法律與專業,基本保持穩定和理性,較少受朝野鬥爭或兩黨意識形態分歧影響。臺灣政治看似撕裂動盪,但政府施政都可以一如往常,這與一些左右翼激烈鬥爭的不成熟民主國家,每當政黨輪替就導致政策劇烈搖擺、社會陷入癱瘓的狀況,完全不同。
以在臺灣社會分歧最大、最敏感的兩岸關係爲例。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政府兩岸主張幾經變化、臺海情勢也幾經波折,但具體執行兩岸政策的文官體系反而成爲臺海多次變局的平衡者。換言之,民進黨和獨派雖然長期鼓吹反中,但過去尚停留在「反中民粹主義」層面,即主要透過民意動員、以選舉和政黨鬥爭手段貫徹反中主張,政府體系並未隨之激進化。
陳水扁總統任內高喊一邊一國、臺灣要獨立,推動入聯公投,兩岸經貿從「積極開放」限縮爲「積極管理」,但2000至2008年是臺商西進、投資大陸的高潮期。當時兩岸之間雖然沒有三通,但政府針對專案申請的兩岸民間、文教交流基本樂觀其成、予以放行,而且兩岸藉由復委託協商,就觀光、直航的技術性問題進行充分討論並接近達成共識。
由於馬政府末期的綠營反中能量驚人,並轉化爲激烈的社會運動,蔡英文深知自己是乘太陽花東風贏得政權,加上她本身出自國民黨經貿、國安幕僚體系,因而當2016年執政後,蔡總統反其道而行之,重用一批國民黨時代培養出的文官處理兩岸事務。此舉讓官僚體系巧妙抵制了「反中民粹主義」,也使得蔡政府初期兩岸經貿和交流維持穩定,而這也是當年獨派大老逼宮要求蔡英文交權的原因之一。
側翼下指導棋 荒謬禁令
如今,賴政府出現了「反中民粹主義」侵蝕文官體系,進而產生「反中官僚主義」的跡象。以此次教育部禁大陸3校爲例,最初要求檢討「統戰部學校」的呼聲源於去年5月的青鳥行動,矛頭對準曾在廣州暨南大學進修的傅萁,後來,原以統派示人的華僑大學臺生「閩南狼」加入綠營,搖身一變爲反統戰網紅。很明顯,教育部的禁令是青鳥和側翼在下指導棋。諷刺的是,很快就有人發現華僑大學、北京華文學院本就不在我採認大陸學歷院校範圍內,更凸顯「一刀切」的荒謬。
不只如此,陸委會對審批大陸官員來臺、恢復陸客問題的反應顛三倒四、自相矛盾,暴露了「我官大,我說了算」的官僚主義本質。可以想見,「反中官僚主義」的惡潮將持續衝擊,如綠營側翼揭露在陸臺胞領取當地居住證存在國安隱患,政府立即表態有意規管居住證。既然如此,政府何不乾脆修法禁止持臺胞證者擔任公職?因爲根據大陸法規,持臺胞證者屬於「居住在臺灣的中國公民」,難道不也違反了民進黨政府的「兩國互不隸屬」嗎?
當行政部門淪爲無視專業、執行黨意的政治打手,荒腔走板的施政纔剛剛開始。「反中官僚主義」若不能糾正,不久後就會變成兩岸關係的主要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