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捷運上那一腳踹在誰的臉上

中國時報社論

日前臺北捷運上發生飛腳踹人事件,新聞連續熱鬧了好幾天,踹人者儼然有被英雄化的趨勢,莫非在「博愛座」更名爲「優先席」之後,「博愛」也跟着從人心消失了?

價值觀崩壞 失去博愛精神

事件中,有一位年輕男性坐在捷運車廂裡的優先席上,一位提着大包小包的老婦人要求他讓座,遭到拒絕後,這位老婦連聲斥責,並兩度用提袋揮擊座位上的男性,該男怒而起身一腳把老婦踹到對面座位上。年輕男性的體格和力氣,遠遠超過一位白髮老婦,飛踢一腳形同重量級對羽量級,當然不是一位7旬老嫗所能抵擋的。但是,此事雖引發熱議,不少人卻額手稱快,覺得老婦態度不佳活該踢到鐵板,該男一身三宅一生副牌的行頭更是在網上爆紅。後來網友紛紛爆料說,這位老婦經常強迫別人讓座,到中研院各研討會吃點心、拿資料、提問題。次日她又在超商鬧事,警方一查,發現她竟還是位竊盜通緝犯,曾在賣場偷摸些小物。

但這裡面的是非有點偏移了,壯男飛踢老婦,怎麼看都是過分的攻擊與傷害行爲,怎麼反倒得到了掌聲?老婦強勢要求該男讓出優先席座位,態度的確很不禮貌,拿提袋揮擊試圖趕人的舉動,也非常不應該。但被騷擾的男性可以向列車長或站長申訴,甚至報警都可以,卻不該直接訴諸肢體暴力,向別人動粗,尤其對方還是一位毫無還手之力的老人家。若因此造成對方受傷,該男必然免不了刑責。而這位老婦的人格特質,稍微細看即知是身心有症狀的人,衛教機構也沒有教導如何對待這些人。

「博愛座」改名爲「優先席」,是因爲不少年輕人希望身體不適時,也能坐博愛座而不會被正義魔人聲討。二者在實務運作上並無差別,博愛座原本就是優先禮讓老殘孕婦,身體不適、有需要者也可以使用,改名只是增加了一個圖示,其實沒什麼必要,反而拿掉了傳承許久寓意良好的「博愛」精神。

值得深思的是,這樣一樁針對老婦的暴力行爲,竟引發了一陣叫好,原因是激發了很多年輕人的「厭老」情緒──討厭有些老人家倚老賣老,仗着自己年長就對年輕人指手畫腳。上了年紀的人還堅信着「敬老」觀念,覺得理應得到禮讓;但年輕世代自我意識強,認爲人跟人都是平等的,老人家如果仗着年紀大,認定年輕人就該聽自己的,甚至要禮讓自己,卻沒有表現禮貌和尊重,很容易激起反感。

世代剝奪感 執政者埋禍根

事實上,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下,世代間的不滿已經悄悄出現。臺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享受了經濟成長紅利,在房價未暴漲前買了房子,順利成家育兒,如今開始領取退休金享受晚年。但年輕世代面臨的卻是成長遲緩的薪資、瘋狂飆高的房價,上一代的尋常人生,成了下一代遙不可及的夢想,以致於許多人放棄婚育,認爲「不婚不生,幸福一生」,集體產生厭世之心。他們覺得老一代享受了豐沛的經濟成果,卻留給年輕人一個低薪、高物價、高房價的環境,還得承擔起老人龐大給付的支出,油然而生被剝奪感。年輕人先天對老人就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尊敬了,後天又因爲世代資源的不公而暗懷不滿,看到無禮的老婦被踹飛,於是忍不住有大快人心之感。

有些年輕世代不僅「厭老」,也「厭童」,自己不生育,對別人的小孩也感到厭煩。當社會嚴重少子化時,年輕人只能設法在拮据的生活夾縫裡尋找一些小確幸,不敢再有買房成家育兒的幻想。一個對未來已不再寄希望的世代,如何還能激發出昔日臺灣在逆境中拚搏的鬥志和所謂的「溫良恭儉讓」美德?

民進黨執政以來,不僅拋棄了當初創黨時對民主理想的堅持,更把是非黑白的價值座標丟進泥淖中踐踏。在民進黨多年來執政只顧選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言教身教下,年輕世代學到的是擁有權力就可以爲所欲爲,說謊、無恥、兇狠乃是致勝之道,良心、公道、謙卑都不值一文。

當執政者毫無憐惜地撕裂族羣,挑撥民衆相互爲敵,讓社會分崩離析時,敬老愛童的傳統逐漸消失,是非價值、善惡道德隨之崩壞,又豈能讓人意外。

那一腳,不只踹飛了老婦,也踹在執政者的臉上,更踹在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