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護國神山東移 慎防產業大地震

中國時報社論

臺積電於美國時間3日宣佈有意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先進半導體制造。依臺積電在證交所公開資訊觀測站發佈的重大訊息,此前臺積電正在進行650億美元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先進半導體制造投資專案,若以此爲基礎計算,臺積公司在美國的總投資金額預計將達到1650億美元。

臺積電在重訊中也提及,這項擴大投資包含興建3座新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該專案將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預計未來4年爲約4萬個營建工作機會提供支持,並在先進晶片製造和研發領域創造數以萬計的工作。

矽盾效果 不復存在

臺積電向來被視爲臺灣的「護國神山」,臺積電大動作赴美投資,同時牽動臺灣國安和經濟的敏感神經,接下來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臺積電出走發揮母雞帶小雞效應,臺灣目前完整的半導體產業聚落是否會集體遷移,進而造成臺灣產業空洞化?

首先,在國安的部分,澳洲記者克雷格‧艾迪生2001年提出「矽盾」的概念,認爲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兩岸若走向武力對峙,將切斷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使得全球資訊產業受重創,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勢必會就此進行軍事幹預。也就是臺灣在半導體產業鏈的核心地位,可視爲保命的王牌。

也因此,臺積電若遍地開花,對臺積電本身而言並非壞事,但對於臺灣來說,經由臺積電形成的矽盾效果也就不復存在。這也是本次臺積電宣佈加碼投資美國後,許多人擔心臺灣可能步上烏克蘭1994年簽署布達佩斯安全備忘錄後塵的主因。

至於經濟面,半導體產業2022年佔臺灣GDP的13.1%,近10年附加價值成長了3.75倍,其中臺積電2022年營收2.25兆元,換算附加價值1.8兆元,相當於當年臺灣GDP的7.94%,就算不是臺灣經濟唯一命脈,也一定是主動脈,更遑論臺積電一舉一動都影響臺灣就業、房市和股市至深。

另一個攸關經濟的議題,則是包括臺灣在內,任何一個國家經濟要持續發展,都勢必仰賴投資、人才和技術,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也持續強調要引進更多高階人才和吸引外國投資,在這種情況下,臺灣最有本錢的活招牌臺積電若重心外移,先不論是否排擠臺積電本身對臺灣的投資,一定會弱化相關磁吸效應。

模仿效應 掏空臺灣

特別是在美國總統川普仍力主美國優先的關稅政策,已強調臺積電未來在美國生產的商品當然沒有關稅問題,但對其他商品進口美國,仍舊一碼歸一碼,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供應鏈如果可在美國獲取和臺灣相近的產品,大勢所趨即追隨臺積電腳步赴美投資,紅了櫻桃、瘦了芭蕉,看不出政府所謂的「互惠」爲何。

臺積電如果是一般公司,擴大海外投資,或許可用在商言商解讀。但政府其實很清楚臺積電的「不一般」,否則經濟部先前也不必針對臺積電設下N-1(即要落後一個世代)的海外設廠門檻;更何況,國發基金持股臺積電逾6%,是最大單一法人股東,要說臺積電增加對美投資背後完全沒有政治因素,恐難令人信服。

增加千億美元投資金額對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小事,從臺積電2月12日首度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召開董事會、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也以董事身分出席,再到經濟部由次長領軍在2月下旬赴美「溝通」關稅和政策,臺積電這次宣佈在美重大投資案看似突然,實際上有跡可循。

姑且不論賴清德的「民主供應鏈」大業以及卓榮泰所稱跟友盟國家共利互贏,是不是能落實,政府在利益交換時,千萬不要忘記,臺灣是出口導向經濟體,這幾年臺灣出口所以有亮麗表現,靠的正是臺灣有成熟且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聚落,才得以在AI商機下搶得先機。

經濟發展事關百姓生活,更是臺灣在國際社會賴以自保的基石,如果臺灣可以靠供應鏈地位自保,政府交出關鍵地位尋求其他支援,未免捨本逐末且不切實際。臺積電最先進製程短期或許不會外移,但腳步一旦邁出,終有發生的一天,對後續如何防止產業空洞化,政府應及早制定對策因應,以免協助掏空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