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揭密:颱風「深呼吸」 竟能加速海洋吸碳
中山大學黃蔚人教授(右)與博士後研究員高愷嶸一同揭露臺風通過東海南部涌升區後,意外促進海洋生產力與二氧化碳(CO₂)吸收能力,顛覆「颱風只帶來破壞」的印象。(中山大學提供)
颱風呼嘯掠過海面、巨浪翻涌時,海洋看似被暴風摧殘,卻也在「深呼吸」。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黃蔚人團隊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期刊:海洋篇》(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發表最新成果,揭露臺風通過東海南部涌升區後,意外促進海洋生產力與二氧化碳(CO₂)吸收能力,顛覆「颱風只帶來破壞」的印象。
本研究是由中山大學黃蔚人教授與博士後研究員高愷嶸,結合國內外碳循環與生地化學專家完成。研究團隊2018颱風「瑪莉亞」來襲時,分別於颱風前、後出海觀測,密切追蹤海水中的氧氣、營養鹽與CO₂濃度變化。結果發現,強勁的颱風風力不僅攪動海面,更讓深層富含營養鹽的海水「涌升」至表層,宛如替浮游植物端上一頓營養大餐。
「那次觀測我們親眼看到海洋的呼吸。」黃蔚人說。颱風過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加速,海洋表層的淨族羣生產力(NCP)顯著上升,伴隨而來的是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壓下降,也就是說,海洋變得更積極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颱風快速改變區域碳循環。當養分被推上表層,浮游植物快速增生,形成強大的「藍碳」效應,將碳固定在生物體內,並隨沉降過程輸送到深海儲存。黃蔚人形容:「颱風雖令人害怕,卻也在無形中,替地球的碳帳本加上一筆存款。」
黃蔚人指出,全球氣候治理近年關注的「藍碳」概念,正是海洋生態系吸收與儲存碳的能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甚至提出「人工涌升流」構想,作爲強化海洋碳匯的自然解方,通過這項研究,可評估臺灣周邊海域是否具「自然碳匯潛力」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