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潤光能再戰IPO,能熬過光伏行業的“至暗時刻”嗎?

光伏龍頭中潤光能(下稱"公司")再次提交上市申請,目的地爲港交所主板。

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2024年公司在全球專業光伏電池製造商中排名第一,市場佔有率18.3%,產品涵蓋N型電池、P型電池,及光伏組件等產品組合。

此次港交所IPO,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國際爲聯席保薦機構,公司計劃將募集資金用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建立新的海外生產基地,生產高效光伏電池片;未來五年在新型光伏電池片及光伏組件產品方面的研發工作和技術創新;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當下,光伏行業正經歷一場產能出清,陣痛傳導至每個角落。唯有充裕的現金流才能抵禦這場週期,誰能堅持等到下一輪週期起勢,考驗每家企業及其實控人。

行業寒冬裡的IPO

中潤光能的上市之路,一番波折。

2023年,公司就申請上市創業板,之後順利過會。但2024年6月,保薦人海通證券向深交所提交撤銷上市申請,深交所根據"股票發行上市審覈規則(2024年修訂)"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對公司IPO終止審覈。相關規定對發行人和保薦人都有所要求,如發行人財務或其他狀況明顯惡化,保薦人被責令整頓等。

受挫內地資本市場,公司寄望於在香港融資,尤其撞上行業寒冬,資金儲備比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

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113.2億元,同比下滑45.68%;淨利潤由2023年16.81億元轉爲-13.63億元,由盈轉虧。同期,公司資產負債率也攀升至83.7%。

光伏行業過冬,追溯整個產業鏈,供大於求的局面令行業中的每個"毛細血管"都感受到凜冽寒意。2022年,電池片的單價還是0.99元/瓦;但2024年,單價已降至0.32元/瓦。

對此,公司在申報稿中表示"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隨着光伏產業價值鏈各環節產能突增,光伏行業整體出現階段性和區域性產能過剩,行業利潤率出現下滑。"

大環境的泥沙俱下,對主營電池片的公司而言,哪怕身爲賽道龍頭也不能獨善其身。截至2024年,公司P型電池片產能仍佔32.8%。一方面,短期內行業仍將承擔產能過剩的陣痛。另一方面,產品迭代也逐漸開花結果。性能更優、轉換效率更高的N型電池片,開始加速成爲市場主流。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24年P型電池片的市場佔比降至20.5%,預計2026年以後P型技術線路退出市場。國內部分廠家已着手產能淘汰或產線升級,比如鈞達股份計提同類資產,通威股份啓動改造升級。

這種趨勢性的變化,可能倒逼公司處理P型電池片產線。實際上,公司目前正加緊研發N型 TOPCon電池技術,2024年該產品量產效率26.9%,擁有67項發明專利,主要集中於製造環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研發上投入有所減少。2024年,公司研發人員爲350人,2022年爲621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開支分別爲3.69億元、6.32億元、2.89億元。站在經營和戰略層面上,減少研發幫助公司降低成本;從專利方向看,創新設計的含金量高於製造環節,因此公司此時的減少可能是一種研發資源再分配。

不止於募資

2010年,全球新能源熱潮興起,創業多年的龍大強敏銳捕捉到商機,決定投身光伏行業,其與配偶共同成立中潤光能的前身。

隨後的歲月,就是一場光伏行業波瀾起伏的崢嶸歷史。2016年,公司迎來第一個成長節點,即產能突破1GW。2019年,公司又順利投產2GW單晶PERC產線,率先完成從多晶向單晶的轉型。2020年,公司再度興建產線,順勢鞏固在電池片的龍頭地位。

甚至海外市場,公司先後在柬埔寨、老撾投建電池片以及組件建設項目,搶灘國際市場份額,並與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隆基綠能等全球龍頭組件廠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客戶覆蓋全球十大組件巨頭中的九家。

十餘年時間,龍大強造出了一個光伏龍頭。但行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能接住上一波紅利的企業,也得在光伏紅海中尋覓下一次崛起的浪潮。以此來看,晶科能源、隆基綠能等下游組件廠商開始自建電池片產能,寄望於垂直整合產業鏈,力圖在大浪中翻涌跳躍。

相比之下,公司起家於電池片,垂直擴張到光伏組件。當行業內的其他大玩家整合之際,公司的佈局能否扛住產能過剩的大風大浪,還有待觀察。

實際上,上市的意義不只是募資發展,完善內部治理也是每家企業需要沉澱的內功。

根據此前深交所的反饋,2020至2022年,龍大強夫婦以關聯企業拆借的形式佔用公司資金累計超18億元,用於對外投資、代發薪酬等。申報上市前,龍大強夫婦通過轉讓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股權,套現超11億元,用於償還債務及個人支出。

其中,1.56億元、6.84億元、1.24億元、0.29億元、0.99億元分別用於繳納股權轉讓稅款、歸還公司借款、對中善新能出資、家庭支出、控制的其他企業償還銀行借款等本金及利息。企查查顯示,中善新能持股公司7.17%。龍大強旗下的產業佈局,除了新能源外,還有房產開發,具體爲徐州和泰房產開發有限公司。

在此期間,龍大強還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原因是向無關聯第三方提供擔保、被擔保方喪失償還能力而產生的被動債務。之後其與銀行簽訂執行和解協議,才被移出名單。

不止如此,2020至2022年,公司與子公司不規範票據使用金額分別爲9億元、13.45億元和11.47億元。2020年和2021年,公司向員工或第三方個人提供借款,餘額分別爲60萬元、150萬元。(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