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川區人大跟蹤督辦讓建議落地有聲
“區交委不僅重新回覆了,還詳細說明了難處、溝通了實施計劃,讓我很受觸動。”8月11日,重慶市南川區人大代表鄭洪遠對自己提出建議的辦理情況表達認可。今年初的區人代會上,他提出的修建拓寬黃淦村道路的建議,曾因資金和用地問題被列爲C類,經區人大再次督辦,如今有了初步計劃——區交委積極向上對接,將該道路的改道建設項目申報納入“十五五”規劃項目庫。
對急需必要的但辦理暫有困難的建議,也要有努力辦理、適時跟進的勁頭。這是南川區人大持續深化“一商二督三評價”機制的生動實踐。今年以來,南川區人大聚焦39件代表一次評價“基本滿意”和列爲C類的建議,通過專題研判、跟蹤問效、二次評價等,推動建議應辦盡辦、能辦則辦,真正實現落地有聲、惠及民生。
聚焦“基本滿意”評價
變關注點爲發力點
夜間噪聲污染影響居民生活,讓南川區人大代表安永茨格外揪心。爲此他提交《關於加強治理城市夜間噪音的建議》,呼籲規範廣場舞和露天卡拉OK的時間,加大巡邏執法力度。然而,對於建議辦理情況,安永茨只給出“基本滿意”的評價。
南川區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近日組織人大代表與承辦單位區公安局座談。會上,承辦單位不僅重新彙報辦理情況,更用數據說話,聯合生態環境、城市管理等部門常態化執法,出動警力1400餘人次,處置涉噪聲警情130餘起。“這種面對面溝通、實打實改進的方式,我很滿意。”安永茨感慨。
被評價爲“基本滿意”,說明建議辦理在某些方面與代表、羣衆實際感受有落差、有不足。對此,南川區人大堅持靶向施策:督促承辦單位與代表面對面溝通,摸清癥結所在,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通過進一步摸清摸準代表和羣衆的關注點,把關注點變成工作的發力點,建議辦理既解難題又暖民心,讓代表和羣衆“真滿意”。
“暫時難辦”建議
條件成熟時推進落地
C類建議,一般指受條件限制、暫時難以解決或留作參考的代表建議。此前,南川區人大代表韋曉敏建議在當地大有片區設立生豬定點屠宰點,因不符合現行法律法規被列爲了C類。隨後,南川區人大督促區農業農村委再次與代表溝通,細緻解讀政策法規,最終獲得韋曉敏代表的理解。
“不是所有建議都能馬上解決,但必須說清‘難在哪’,讓代表看到‘努力辦’的勁頭。”南川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因政策限制、資金瓶頸等暫無法推進的C類建議,當地人大要求承辦部門“用數據說話、用事實解釋”,同時對納入行動計劃、有望解決的建議,明確辦結時限,完成後由代表進行二次評價。
如今,經溝通研判,代表們不僅瞭解了“暫難辦”的原因,更感受到誠意,期待條件成熟時推進落地。
提升辦理質效
實現從“答覆型”向“落實型”轉變
代表建議落地見效的背後,是“一商二督三評價”機制的持續深化。
今年以來,南川區人大督促區“一府一委兩院”及相關部門落實“三見面”制度,主辦單位與代表見面溝通率較去年提升11.7%;推動相關單位規範辦理流程,實現從“答覆型”向“落實型”轉變,代表對辦理工作滿意率達95.9%;依託數字系統賦能,建議交辦、答覆、一次評價等環節較以往提前1個月完成。
同時,南川區人大采取“重點督辦+分工督辦”模式,將16件社會關注度高的建議列爲重點督辦件,由黨委、人大、政府領導牽頭督辦,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南川區人大將持續完善督辦評價機制。明年初的區人代會上,當地還將組織全體代表對建議辦理情況開展滿意度測評。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王亞同
原標題:從“基本滿意”到“真滿意” 南川區人大跟蹤督辦讓建議落地有聲